5月30日是第七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中國科協、教育部、科技部等7部門聯合發布2023年度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認定名單。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以下簡稱“血研所”)家棟樓歷史展館成功入選2023年度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
“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作為具備教育功能的示范性場所,重在展示、宣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個歷史時期,為科技進步、民生改善、國家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個人和團隊的先進事跡。
血研所家棟樓外景
一座家棟樓,半部血液史。家棟樓見證了血研所的科學家們肩負國家使命、勵志開拓創新的光輝歷程,講述了血研所從承載國家使命誕生到引領我國血液學事業發展的曲折、輝煌歷史。在65年的歲月長河中,涌現出了鄧家棟、楊天楹、楊崇禮、郝玉書、嚴文偉等一批胸懷祖國、砥礪創新的科學家,為血液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館內展陳的實物展品
在家棟樓和所院史館內陳列著鄧家棟教授的雕像、楊崇禮教授使用過的眼鏡以及1961年出版的輸血工作講義等20份文物以及300余張館藏珍貴圖片、10余份宣傳視頻。它們共同講述著老一輩血研所人是如何依靠手工統計進行血液學基礎信息流行病學調查、我國第一例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是怎么在小平房里完成的。在一代代血液病學家的努力下,“血癌”早已不是絕癥,可以通過規范化治療,獲得良好的預后。血研所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Car-t技術是如何改變了惡性血液病復發患者的生命軌跡。與此同時,通過小老鼠、斑馬魚等生物模型,科研人員也在不斷攻克血液病的發病機制,從而更好地為臨床治療提供思路,通過基因編輯,很多曾經伴隨一生的基因病都能“改寫命運”。
自2021年5月完成修繕開放使用以來,家棟樓先后接待國家衛生健康委、天津市、中國醫學科學院、天津市教育兩委領導同志參觀,面向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專家學者、合作單位、研究生、進修生和社區等開放,并成功獲批天津市高校紅色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血研所將以獲批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為契機,深入推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立足血液學特色,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科學家精神,引領血研所高質量發展和天津基地建設不斷向前。
供稿:血研所
編輯:戴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