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咨詢委員會學部委員、著名醫學分子生物學專家、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琳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0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人匆匆來去。當一個人離開的時候,我們一定會思考她留下了什么,我們又記住了與她的哪些點滴。也許是矢志報國的赤子之心、盛名在外的巾幗英雄、造福百姓的研究成果,亦或是一個簡單的微笑、熾熱的眼神、潛心研究的背影、親切的叮嚀……老子《道德經》有云,“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王琳芳院士弟子,清華大學楊茂君教授將其作為恩師一生科研、教學、為人的真實寫照:王琳芳院士一生秉持為而不爭的圣人之道,做好每一件點滴的小事、俯身每一項具體的工作,潛心醫學教研之路,贏得業內廣泛尊重,是科學家精神的真正體現。
為國所需 科研報國擔使命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曾盛贊:“王琳芳老師是令人崇敬的一代生物化學專家,她對國家的生物化學事業發展做出了卓著貢獻,不僅推動國家醫學發展能夠在某些領域走到國際前列,而且切實提出了創建性的醫學學術思想和基礎方法。”王琳芳院士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分子生物學專家,她長期致力于蛋白質和基因結構與功能的研究,曾獲1993年衛生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95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6年光華科技基金一等獎,并于1997 年光榮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因循國家備戰需要,王琳芳教授領導代血漿研究組,十年磨一劍,先后研制出兩種戰備需要的動物血清代血漿,其安全性和實用性均達到同時代的先進水平,可供戰備臨床急需。在七十年代沒有先例可循的情況下,她帶頭參與針刺麻醉的分子基礎研究。作為我國開展男性生殖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她領導的研究室是國際上較早開展精子膜蛋白基因水平工作的實驗室,并于國內率先開展精子蛋白質基因在轉錄與翻譯水平的基因表達研究,領導的課題組相繼發現兩個新的人類精子膜蛋白YWK-I和YWK-II,論文發表在1990年美國科學院通報(PNAS),并被載入《生殖生理學手冊》(Handbook of Reproductive Physiology)。
“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應求萬世名。”在科研工作中,王琳芳院士無私奉獻、對研究工作極為負責,在代血漿研究進入臨床試驗前的健康人安全性測試時,王老師身先士卒,堅定地說“自己做組長哪能害怕啊”,但因高血壓被自然淘汰時,她請丈夫宗書東先生代為接受測試,這一舉動極大鼓舞了其他受試人員。每當學生去探望住院的王老,聽到她說的最多的是“我沒用了,我不能再工作了”,而讓她最開心的就是醫生的一句“您的身體快恢復了,馬上就能回實驗室工作了”。她把一生都無私奉獻給了協和,獻給了國家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事業。
堅持真理 生化領域帶頭人
王琳芳院士是協和精神的踐行者,也是生化系、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領路人。1959年她從北京協和醫學院生化學系畢業后留校工作六十余年,帶動了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生物化學學科的發展,為基礎所和生化系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協和生化系自1920年吳憲先生創立以來,已走過百年輝煌,在基礎醫學學科發展面臨挑戰的今天,生化系獨樹一幟,仍蒸蒸日上、經久不衰,究其原因,其中便凝結著以王老為代表的一批優秀先輩的心血。王琳芳教授1984年至1992年擔任生化系主任,推動了生化系在“文革”之后的迅速恢復和發展。1989年,國家教委批準生化系為國家“生物化學重點學科點”,這一時期,生化系分為9個科研組,高峰時人員過百,生化系科研工作欣欣向榮,成績可觀。20世紀80年代末她領導申請成立“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1991年起連任第一屆和第二屆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后擔任名譽主任,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建立也標志著生化系的科研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王老從主任位置上退下來后,也始終關心生化系和重點室的發展。王老弟子宋偉研究員回憶起她住進協和醫院的日子,每當向王老師匯報實驗室的情況,或把實驗室的視頻播放給她看時,總能看到她難以言表、發自內心的激動。二女兒宗琮講到自己母親在住院期間,每每從夢中醒來,不時呢喃著去上班、實驗室開會,偶爾也會說牛血血漿,還會問小老鼠不夠分怎么辦。
王琳芳教授不僅對協和生化的發展傾注心力,也對行業領域動態給予高度關注和支持。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原黨委書記段恩奎同志提起與王老的工作細節:“當年我在撰寫生殖領域第一個973項目的生殖健康基礎研究申報書時,王老作為起草小組成員,不僅從研究問題、研究內容、方案等方面嚴格把關,還逐字逐句檢查,一個錯別字、標點符號都不放過。一次次的凝練與修改,最后一稿竟然是第16版。”也正是由于領域內該標志性項目的成功立項和出色完成,才奠定了隨后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發育與生殖研究”專項啟動時的科學和人才基礎。“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共支持了83個項目,總經費達到了18.7億。在大項目的帶動下,近十年我國生殖生物學、生殖醫學、發育生物學等領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人才和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王琳芳教授還曾擔任國際南南生殖健康協作醫德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醫學生物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會理事長、衛生部內分泌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病毒基因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雜志》副主編等職務,在行業內留下了濃墨重彩的注腳。
“科學的根本精神在于求真理”,王琳芳院士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領域辛勤耕耘六十余年,她把畢生精力全部傾注于基礎醫學事業,不計個人名利和得失,對醫學的虔誠信仰不曾有絲毫動搖,率領實驗室科研團隊探索科學真理,勇攀科學高峰,敢為人先,忘我地辛勤耕耘,為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
為黨育才 立德樹人守初心
王琳芳院士自青年時代便與教育結緣,追溯至上個世紀50年代,她因出色的外語水平,獨自翻譯了當時蘇聯莫斯科第一醫學院茲巴爾斯基教授編著的《生物化學》,該書被衛生部指定為我國醫學院第一部生物化學教材,之后多次再版印刷,對我國生物醫學教育事業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她學養深厚、孜孜不倦,先后培養了碩博研究生共140余名,桃李遍天下,被學生們私下評為“協和最關愛學生的老師”。基礎所生化學系教授沈巖院士十分感懷王老當時對他的幫助和提攜,“當時基礎所有三個特殊津貼的崗位,其中兩個要給予45 歲以下的年輕人,王老師立刻想到我了,哪怕我倆之間沒什么交集和接觸。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她主動想到給后輩一個發展機會。”
王老不僅關愛基礎所的青年人才,本領域諸多青年科研人才的成長和進步也離不開她的指導,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高校在男性生殖領域的青年才俊,在她的指導下,成功組織申報并出色完成三項國家級重大項目。即便對不相識的好學青年也是如此,面對外校畢業生需要借助實驗室完成分離一種蛋白質的請求,她被青年學子急迫的求知欲、真誠的求學態度所打動,二話不說給予熱情支持。“老師從來沒有告訴過我應該成為怎樣的一個學生,或者應該成為怎樣的一個老師,但她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動教導著我、感化著我。我深感將恩師這種敬業和奉獻的精神傳承下去之責任。”
生如夏花之絢爛,精神如光般永恒。王琳芳教授是學生生命中的一束光,照亮大家前行,他們有幸能夠遇見光、追逐光,望弟子們學成歸來,自己也能成為光、散發光。
虛懷若谷 謙恭自守
在同事和學生眼里,王老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做任何事情都力求盡善盡美。在撰寫各類申請書時,她都是親力親為,資料常常擺滿了一個屋子,不分晝夜地寫了一稿又一稿;每一次的課題答辯、工作匯報,為了遵守規定的時間要求,她會計算一張張幻燈片的時間;學生的畢業論文和答辯PPT,哪怕是錯別字或錯誤標點符號,她都會一一指出。王老教會后人的不僅是思維和概念,更是一種人生的態度。她喜歡與學生們待在一起,直言年輕人的想法很好,年輕人思維活躍,要保護好大家的創新意識和積極性;她是一位睿智明達的大先生,培養學生總是循循善誘,重在引導和啟迪思路,從實驗設計到論文寫作從不大包大攬,明確大方向后放手讓大家自由探索;她為人親和,永遠保持著一顆愿意傾聽、愿意理解的心,在需要的時候伸出雙手,盡自己的努力給學生提供土壤去實現他們的夢想;她對學生如春風化雨,用人格魅力感染熏陶著每一位弟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為后輩樹楷模、立仁心,激勵一代代后輩育品性、濟人道。
在生活中,王老為人低調謙虛、寬容友善,她曾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科研工作者”,這是王琳芳院士對自己最樸實的評價,在她的身上沒有絲毫傲氣,待人接物總是那么平易近人、謙遜友善,有一種強烈的親和力和吸引力。基礎所生化學系繆時英教授與王琳芳教授相識60年來,從來沒有爭吵過,偶有不同意見時,她也會仔細傾聽、相互溝通來達成共識。在王老師擔任重點室主任時,總能認真征求所有人的意見,帶領大家團結協作完成各項任務。
在工作崗位上,王老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女科學家,是名副其實的巾幗英雄。在家里,她也是一位好妻子、好母親。
王琳芳老師和丈夫宗書東先生相親相愛、相濡以沫70載,事業上相互幫助,是所有人心中的神仙眷侶,甚至被病房的護士、醫生稱贊見證了“人間不老的愛情”。24歲時,王老用自己的稿費買了兩只表,一只留給自己,一只送給了宗先生,由此開啟了兩人互相扶持依靠的一生。宗先生練得一手好廚藝,生活中無微不至地體貼著王老;王老喜歡照相愛美,宗先生的老相機里留下了無數個歡樂的身影;王老研究生殖學,宗先生的老本行組織胚胎學為她的研究如虎添翼。
宗琮女士眼中的母親是要強的——“媽媽5歲喪父,她的母親從小教育她要自強自立,不能在困難面前低頭,好強氣盛的她和她的姐姐相依為命,闖出了一條自己的人生之路”;是生活上嚴厲的——“媽媽一定要我把牛仔褲和 T 恤衫換下來,因為她觀察到學校所有女孩沒有一個人穿牛仔褲,穿牛仔褲的都是印象中前衛的壞孩子,于是我的牛仔褲只能在家里穿”;但又是慈愛且寬容的——“我每天晚上都是在媽媽中英文的備課聲中睡去,等我醒來她早已買好了早點。看到媽媽這么辛苦,我對媽媽說早點叫醒我,我去買早點。在那一周時間里,媽媽從來沒有提前叫醒過我,總是讓我多睡一會兒。”
王老給大家的印象總是笑著的,或慈愛的,或爽朗的;她的手總是溫暖的,給人以力量;她的妝容總是那么精致,衣著也是那么優雅,走起路來風風火火,活力四射;她閱讀過許多文學名著,文學修養頗高;她做事雷厲風行,正義感十足;她總是溫柔微笑,但又那么堅毅剛強,拿得起放得下,不管年歲幾何,依舊風華正茂。王琳芳院士的一生簡單而不失優雅,淡泊而不失明智。
回顧協和百年歷史,有坎坷、有曲折,更有光榮和夢想。在世人面前,它展現的是一種生命力的延續,是幾代人演繹的傳奇,王琳芳院士就是協和老前輩的縮影和代表。協和一直倡導,知識分子要培養志遠、德厚、才盛的品德,王琳芳院士盡一生勤勉于事、精于業、誠于心、厚于德,對待科研兢兢業業,對待同事謙虛寬厚,對待學生循循善誘,作為愛國愛黨的科學大家、杰出教授,她是當之無愧的杰出榜樣。
先生千古,永秉其志。作為醫學科研和教育事業中的一份子,作為協和人,我們應銘記王院士的奮斗故事、繼承她的科學志向、傳承她的至善品格、發揚她的治學精神、學習她的為人之道、記住她的音容笑貌,帶著崇敬和緬懷,將協和精神代代相傳,勠力同心、奮楫篤行。一個院士就是一面旗幟。在國家大力倡導和弘揚科學家精神,貫徹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今天,我們更要向這樣的大先生學習,心無旁騖,力戒浮躁,甘坐“冷板凳”,肯下“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以培養高質量醫學人才為己任,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為我國醫藥衛生科技事業的發展添磚加瓦。
供稿:基礎所
編輯:戴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