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獻禮協和落成百年,傳承協和優秀文化,院校組織開展了“尊科學濟人道”主題征文活動。一批承載歷史記憶、深蘊協和精神的征文作品脫穎而出,全面展現了百年協和與國家共命運、與人類同呼吸的奮斗史,弘揚了“尊科學濟人道,寓高貴于樸實,以天下為己任,助眾生求福祉”的協和精神。今日起將陸續刊登優秀作品,與大家共賞。
楊瀾說:“從二十歲到三十歲,也許你試過了很多不同的選擇,究竟哪個最適合自己?”
2018年,我曾以“做一名合格的協和人”為題,寫了一篇《30歲的自己》。在文章中,我暢想2021年協和百年之際,30歲的我會是怎樣的一名協和人,“希望自己作為協和這片陸地中一塊小小的泥土,是絢麗的。不忘初心,厚植底蘊。”我一直在努力著。
讓青春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
作為一名“90后”協和護士,一名共產黨員,我有幸成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的第一批成員,參與了最前線的“抗戰”。仍記得飛機落地武漢的那一刻,心顫了一下,“無聲的戰疫”就要開始了。剛打開手機,“嗡-嗡-嗡-”振動聲不絕于耳,“平安歸來”“一定要注意防護”“加油,相信你!”一句句鼓勵與問候,至今仍難忘懷。
在時任醫院黨委書記張抒揚的帶領下,協和醫療隊整建制接管重癥加強病房,接收的全是病情重、變化快、并發癥多的危重患者,護理工作也面臨著極大的挑戰。面對新的環境、新的疾病,專家們以身作則、沖鋒在前的精神,深深地影響著我們。
臨危受命,我擔任了臨床護理小組組長。我手里有這樣一本小冊子,里面記錄著每個班次所安排的護士照顧相對應的患者,沿用協和模式,科學分班。我們曾用半個小時為12名患者進行俯臥位通氣,快速改善了患者的血氧飽和度;培訓護士熟練掌握ECMO和血濾治療的護理,并使之成為病房的常規操作;每一次穿脫防護服都有嚴格的檢查,每一項護理工作都有清晰的核對清單,每一次吸痰操作都有準確的時間記錄……我們把協和的優質護理和精細化管理帶到了武漢重癥新冠患者的床旁。
為患者提供更有質量、更有溫度的服務是協和人永恒的價值追求。我們利用超聲技術動態引導動靜脈置管,顯著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我們發現傾倒冷凝水的操作存在安全隱患,便重新設計流程、改進裝置,減少了患者的感染風險。我們積極為患者進行心理疏導,鼓勵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記得有一位從外院轉來的阿姨,氣管插管,說不出話,只能恐懼地張望著,雙手緊緊抓住床檔。我當時就快步上前,握住阿姨的手,捋了捋阿姨的頭發,安慰阿姨說,“阿姨,我們是來自北京協和醫院的醫療隊,來這兒您就放心吧,不用緊張。”解釋了幾句后,阿姨松開抓床檔的手,反過來握住了我的手。阿姨對著我點了點頭,那眼神似乎在說:我把自己交給你們了。
時至今日,回想起當時的點點滴滴,仍會雙眼模糊。“長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偉大遠征。”習近平總書記這樣闡釋長征精神的深刻內涵。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我真正體會到了祖國的強盛以及民族的凝聚力,也再一次認識到中華民族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不斷取得勝利。我想30歲的自己就應該綻放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創新始于傳承,精神薪火相傳
方志敏在《可愛的中國》一文中寫道:“朋友,我相信,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我們正是站在協和前輩的肩上,承接著他們的方法、他們的創造、他們的思考,才有了如今的協和。
每次的科內、院內培訓,授課內容深入淺出。教學團隊“嚴謹博學,善教愛生”的永恒追求,就是對我們最好的言傳身教。完善的培訓體制,夯實人才基石;精細的科學管理,堅持科技創新;那火爆醫療圈的“科研門診”令其他醫院的同行們羨慕不已;那傲立的轉化醫學綜合樓,迎接著協和百年;“書記講黨史、主任話科史”傳承著協和紅色基因。協和深厚的文化氛圍,讓我明白了行成于思,要不斷地向前輩學習;業精于勤,要深深地扎根臨床,精進不休。
記得在武漢參加“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給‘90后’黨員回信重要指示精神專題座談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馬曉偉提道:“國家給了青年人許多平臺與機會,以后會給更多的投入,實施專項方案,大力扶持青年科技創新。”我也在思考我們“90后”要如何快速成長,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另外還需要從臨床專業和科技創新上下功夫,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想方設法進行科學研究。
在醫院及科室領導支持下,我開始了重癥護理的相關研究:總結抗疫的經驗,發表了《三級防護下超聲引導動脈置管在新冠肺炎重癥患者的應用》論文;帶動周圍同事、實習生及進修生,學習并熟練掌握新技術;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5篇,其中第一作者4篇,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項;參加北京、江蘇、河南等全國各地的學術活動,講解新技術與專業內容,傳播“協和重癥”的護理理念。在此過程中,我也遇到過被拒稿時的失落,也碰到過令人搔首踟躇的問題,熬夜查文獻修改PPT的日子更是不勝枚舉……但正是這些經歷,讓我深深體會到了“向上攀爬的那條路比頂峰更讓人心潮澎湃”這句話的真諦。
《高爾基論青年》中寫道:“我們青年是一種正在不斷成長、不斷上升的力量。”那次座談會會后,張抒揚院長跟我說道,我們協和人在哪兒都是作為領頭羊、作為組織者。我想30歲的青年,開始真正地了解自己,時刻謹記自己作為協和人應有的擔當,在任何時候,都會拼盡全力。
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變成珍珠
“在青春的世界里,沙粒要變成珍珠,石頭要化成黃金;青春的魅力,應當叫枯枝展出鮮果,沙漠布滿森林……”在郭小川的詩歌里,青春是一種“出神入化”的力量。
在院史學習中,我了解了協和的前輩們在抗日戰爭期間,成立醫療隊,去往前線救治傷員;“組團式”援藏,實現全面造血;支援各大緊急醫療事件,全力以赴救治患者;開展的定點幫扶與巡回義診,健康扶貧,脫貧攻堅……前輩們的故事讓我深深體會到協和人青春的色彩,決心是多么堅定不移。
“最美的你不是生如夏花,而是在時間的長河里,波瀾不驚。”在領導的支持下,我也曾參與內蒙古危重癥患者的搶救,歷時近20小時將ECMO患者安全護送回院。作為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的外聘健康教育顧問,我與孩子們分享援鄂期間的感受,弘揚為民服務的社會風尚。我還參加了北京市及全國的健康科普活動,受眾反應熱烈,榮獲多個獎項。
在老師們的鼓勵下,我利用專業技能幫助呼吸科開展超聲引導空腸管置入;幫助兒科采用超聲引導外周靜脈置管;努力學習科研方法、把控研究過程、修改發表論文。30歲之前的人生,我進行了豐富多彩的嘗試,此后,有了更多面對風浪的勇氣和把握人生的能力。
2021年正值建黨百年之際,“天和核心艙”的成功發射拉開我國空間站工程建設的大幕。百年正是風華正茂。2021年也是協和建院百年之時。立足這一偉大時刻,更賦予了醫護工作者偉大的使命與擔當。如今我升任重癥醫學科護理組長,我將繼續不忘初心,強化專業技能,提升學術理念,關愛患者,努力奮斗,在創新中不斷磨練自己,成為一個能干事、會干事、有真本事的青年。
吾心所歸,正是此處;吾心所向,就在前方。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首批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歡送會(后排右一為趙明曦)
2020年援鄂抗疫時,趙明曦在病房留影
趙明曦作為醫療隊“90后”黨員代表參加座談會并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