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報道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院校報道

王辰校長在2023年教師節表彰大會的講話

教育在醫教研中具有根本性

爆草黑丝美女|韩国19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91精品国产自产精品男人的天堂|sm鞭打高潮喷水抽搐调教玩弄

編前語:在第39個教師節來臨之際,院校召開慶祝2023年教師節暨表彰大會,隆重表彰在教書育人等各項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績的個人和集體。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學術咨詢委員會學部委員,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院士在會上發表題為《教育在醫教研中具有根本性》的講話。摘錄如下:


da640927aec845d4878e7b9a49dbd64b.png


尊敬的協和醫學院的教師們,各位同道:

  又是一個意義特殊的節日——教師節,即將來臨。教師是人類最崇高的職業之一,而我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還同時從事著另一個崇高職業——醫師,其他同事,也都在做醫學教育工作。教師,醫師,醫學教師——疊加的榮耀,疊加的責任。
  我從小就在學校環境里長大,父母都是老師。我記得四、五歲的時候,夜里兩三點鐘起來上洗手間,看到父母還在燈下備課,由此知道了講課是要認真的,備課是要下功夫的。我也聽他們說過,教師講課,第一要講清楚概念,第二要講清楚各個概念之間的邏輯,第三要講清楚知識、學術體系。從小的耳濡目染,使我懂得了教師職業的高尚、重要、不易。


圖片.png

協和醫學院在衛生界、教育界、科技界、社會上受到尊重,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就在于協和重視教育,因教育而孕育出樸實、高貴、講求學術、對人對事負責的文化。教育是協和的核心、本質內涵。教育使協和成其為協和。醫療、教育、研究是院校三項主要的業務工作。我曾經與所院長們探討過,哪項最重要?醫院院長一般說醫療最重要,因為醫療直接關乎患者健康,醫療是目標導向,教育、研究工作都最終體現在醫療上;研究所所長一般認為研究最重要,為什么呢?因為研究代表科技前沿,引領醫學方向,是醫療上前沿、先進技術和教學內容的來源。我說都有道理,但若一定要在醫教研中三選一的話,我會優先選擇教育,因為教育居基礎地位,在醫教研中具有根本性:教育做好,醫生、護士的職業素質會顯著提升,可藉以解決我國醫療中較普遍存在的不規范問題,醫療質量得以保證,學院型醫療機構中醫務人員自內而外的氣質都會不一樣,甚至“眼神都會不一樣”;一個研究單位把教育做好,才會有人才隊伍、創新文化和思想涌現。

教育和醫療、研究密切關聯、相輔相成。有研究能力亦是為醫、為師之要。協和作為在中國現代醫學發展中居領銜地位的學校,建校之初就要求會做研究者方可聘為教師。為什么?學校要求教師不可僅對學生授之以魚(fish),而應授之以漁(fishing),而“漁”的方法、路徑就是研究。若教師本身不會“漁”,何以傳授“漁”?所以協和的教師具有研究本領是其為師的必備素養。


圖片.png

教育如此重要,全院校都要把教育工作放在優先位置,把教學水平作為協和考評人才的持重因素。協和的教師們必須代表中國并應努力代表世界醫學教育的高水準。教師要“天天學習,好好向上”。所謂“天天學習”,就是要保持積極、持之以恒的學習狀態,不可一日不學習,不可只忙于“俗務”而不讀書,否則必然腹中空空,難為人師。所謂“好好向上”,就是人人都想“向上”,但要“好好”。大家都想發展事業,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社會上、學界確實還存在著在事業上鉆營、投機,不走正道的現象。作為教師,要時刻檢省自身,天天學習,好好向上,為學生做出榜樣。學生們都很聰明,老師如何——公與私、實與虛、篤實與鉆營,他們都會看在眼里,無形仿效。


06874c3f770741e99acd30a3cf08dc80.png

醫學是團隊工作。事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要帶團隊,承擔團隊的管理工作,而管理之要其實也和教育密切相關。對于一個由文化、教育背景都較好的專業人員、知識分子所組成的團隊,我體會最好的領導和管理辦法可以概括為四個字: “以教為政”,即領導者、管理者引導團隊成員接受先進意識、理念、價值觀,以身為教、以言為教,以利益、制度為教,以教師、教練式的方法來實行團隊領導和管理。毛澤東主席作為時代領袖被冠以很多頭銜,但他對斯諾說他只要一個,就是Teacher——教員。其中深意,大家領悟。


51ebcededae641f6aaa8278ba52bdf97.png

作為教師,大家要對教育學理論、教育體系,特別是醫學教育的理論和體系進行思考,糾正可能存在的偏差。目前我國醫學衛生健康領域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其實都與醫學教育有關,可以從醫學教育上找到根源。
  比如,國際上學生就讀的學業方向不是“學科(discipline)”,而是“Instructional Program”(似可譯為“教學綱目”,簡稱“教目”),實際上就是圍繞某一學業方向而安排的一組課程(curriculum),這組課程由不同知識、技術、學術,或學科的經緯構架而成,強調的是不同知識、技術、學術、學科的交叉融合,構成解決問題的體系,提升學生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一定要把學生歸入哪個“學科”。立體、矩陣式的知識、技術、藝術、學術、學科體系才是應當教會或“灌輸”給學生的。我們往往把學生們早早就定入比較偏狹的所謂“學科”,形成畫地為牢、以鄰為壑式的“獨立學科”。比如,醫學院在本科階段本應只設“醫學”這一通識性Instructional Program,我們卻過早設置了“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兒科學”,甚至“精神醫學”等等本應在畢業后醫學教育階段才會出現的“專業”劃分,由此“從根上”造成了醫學界人士的通識性醫學知識缺乏,視野不開闊,思維較狹隘等問題。特別是出現把“醫”和“防”首先分置教育,似乎臨床醫學中不包括預防,也不強調群醫學,預防醫學似乎獨立于臨床醫學、群醫學之外,人為地制造割裂后再強調“醫防結合”,這就好比人體本有臂膀,但先把臂膀分割出去,然后再強調“人臂結合”一樣。我們從根源上制造了問題之后再來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很難解決,甚至無解。當代醫學、科技、社科、人文都切忌重視什么就把什么獨立出來予以“加強”的做法。重視什么恰恰應當匯集、動員多學科、各方面能力和資源聚焦于這個問題,而不是將之設為獨立體系,否則定會“獨木難支”。謹就以上問題提出探討。類似的問題不一而足,在此不多列舉。

探索、把握醫學教育的正確方向與道路,是至要之事,需要衛生界、教育界同道同思共為。教師們要積極領悟教育之道,探求醫學教育規律,學習教育理論,掌握教學藝術。協和的教師們更要努力引領構建更加符合學理和教育規律的現代醫學教育體系。

尊敬的老師們,一會兒學校將為獲獎教師頒獎。這些獎項遠不足以彰顯老師們的貢獻,學校只是以這種方式向獲獎教師和全體教師表達尊敬和感謝!育人路長,讓我們攜手同行。


文字根據現場講話整理,略有刪節

攝影: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