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推動生命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充分展示和宣傳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科技成果,2018年12月29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18年“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院校曹雪濤院士團隊的天然免疫應答與炎性反應的新型調控機制研究成果入選。
機體的天然免疫應答是“陰陽平衡”的動態過程。有哪些分子激活天然免疫應答和及時終止免疫炎癥反應,是免疫學領域前沿研究熱點。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海軍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南開大學曹雪濤院士研究團隊發現了數個調控免疫啟動和炎癥消退的新型分子并揭示了其相關作用機制。他們發現新型長鏈非編碼RNA lnc-Lsm3b通過負反饋平衡的方式及時終止了病毒誘導干擾素產生的信號通路,避免了炎癥損害;干擾素產生之后作用于相應受體,干擾素受體IFNγR2在細胞膜上通過膜易位形成功能性干擾素受體,進而有效介導干擾素效應,而細胞核內RNF2分子通過STAT1泛素化修飾則適度預防了抗病毒免疫過度應答。另外,DNA甲基化氧化酶TET2通過調控Socs3 mRNA的去甲基化修飾而激活造血因子信號通路,促進體內髓系免疫細胞增殖和病原體清除。這些研究為病毒感染與炎癥疾病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靶標。
上述成果分別發表于《細胞》(Cell,2018,173:634-648,173:906-919,175:1336-1351)、《自然》(Nature,2018,554:123-127)和《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2018,19:41-52)等雜志,得到了國際免疫學界的高度評價。為此,課題組成員多次應邀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報告,介紹相關研究工作,顯著提升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學術影響和學術地位。
其余9項成果分別是:國際首例人造單染色體真核細胞構建、國際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出生、母源因子Huluwa誘導脊椎動物胚胎體軸形成、中國被子植物區系進化歷史研究、腦內新型谷氨酸合成通路參與學習記憶、新型可遺傳編碼神經遞質熒光探針的開發、靈長類動物發育和壽命調控關鍵通路獲揭示、皰疹病毒的組裝和致病機理、多維基因組學大數據指導下的繼發膠質母細胞瘤精準治療。
(院校科技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