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和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共同主辦的2023第九屆“柳葉刀—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大會”在京召開。大會圍繞《柳葉刀》200周年特別關注的健康焦點領域以及與中國人群健康高度相關的話題進行集中研討,包括全民健康覆蓋、兒童青少年健康、精神健康、氣候變化與健康以及健康研究。
“中國的論文質量有大幅提升,說明中國在一些領域的科研質量已躋身世界前列,要鼓勵中國科學家走出去,積極參與國際對話。”大會期間,《柳葉刀》主編、《柳葉刀》系列期刊出版人理查德·霍頓博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此評價。
近10年,越來越多中國研究者在《柳葉刀》系列期刊上發表論文,《柳葉刀》與中國科研機構的合作也在不斷加強。比如,2018年發布了清華大學宮鵬教授領銜的柳葉刀—清華大學重大報告《健康城市:釋放城市力量,共筑健康中國》;2021年發布了北京大學喬杰院士等共同領銜的《柳葉刀中國女性生殖、孕產婦、新生兒、兒童和青少年健康重大報告》;2022年發布了北京大學趙耀輝教授領銜的《北京大學—柳葉刀重大報告:中國健康老齡化之路》。
“十多年前,國際醫學期刊收到的來自中國的投稿主要專注于基礎醫學研究。近年來,我們看到,在臨床實踐、人群健康和公共衛生方面的研究不斷增多,且質量大大提高。同時,過去20年,中國研究人員越來越主動參與醫學健康領域的全球對話。”理查德·霍頓認為,“這是可喜的變化,意味著中國醫學科學在國際上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力。”
對于這一話題,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直言:“目前,我國學者在研究方向的個別點上有所突破,產出了能發表在高水平期刊上的研究論文,但這些點還沒有形成面。”
王辰說,《柳葉刀》過去200年發表的論文中,來自中國的只有約1200篇,占比很低。其中,大部分文章是關于中國本土疾病特征、人群特征等的研究。盡管我國學者近些年發表的高水平論文數量有所增加,但醫學科學研究能力與科技先行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以新藥臨床試驗為例,只有約3%的醫療機構參與其中。可以說,研究體系還有待健全。此外,我國醫生職業發展路徑、評價體系、教育模式也需要不斷優化。
“醫學不限于生物學,多學科交融、多維度認知是非常關鍵的。例如,理學、工學、法學等都是醫學的基礎,應該依托這些學科的理念與方法重塑醫學教育與研究體系。從本質上說,所有的醫生都該做研究。”王辰舉了個例子,“即便是鄉村醫生,在面對每個患者時也可以梳理出一些規律和特點,在面對一個村莊的村民時,也可以關注一些流行病學相關情況。這些在研究方法上相對質樸的工作也是很重要的。”
“我希望每個醫生都是一個科學家,即使他們并不真正地去做科研。他們應對科學有好奇心,并熱衷于遵循新證據,讓臨床實踐與時俱進,并且始終了解最前沿的新治療和新照護模式。”理查德·霍頓說。
此外,理查德·霍頓對“論文工廠”問題表示擔心:“論文工廠”生產的造假論文出現在了一些開放獲取期刊上。來自《自然》期刊的數據顯示,在發表的文獻當中,有2%~3%來自“論文工廠”的捏造。
“這是一個全球性問題。要高度警惕的是,在政府和公眾面臨復雜挑戰時,不實信息是做出高質量決策的最大威脅。每個國家都需要對此保持警惕,大力打擊不實信息。”理查德·霍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