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京協和醫學院2019年招生宣傳的重磅節目之一,6月23日早8:00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攜手副院校長鄭忠偉、教務處處長馬超教授一起做客北京衛視《我要當醫生》,三位醫學教育大咖一起與觀眾暢聊百年協和的醫學精英教育,向社會各界揭示我校培養優秀種子醫生的奧秘。
我校《百年協和醫學健康講堂》與北京衛視《我要當醫生》將合作10期節目,旨在讓公眾能夠理解協和系統是怎么培養新人、培養新的醫學生和醫學工作者,體現協和醫學院百年以來“科學濟人道”的核心價值觀和精神主旨。本期節目就以下話題再開討論:
什么什么是協和?什么是協和系統?
一提起協和,老百姓首先想到的是北京協和醫院,因為它是全國最好的醫院之一。如果在醫學教育界提起協和,則指的是北京協和醫學院。這所有百年歷史、“開科學醫學風氣先”的醫學院是眾多立志學醫的學生的最高夢想,是醫學院中的頂級殿堂。實際上,協和是一個群體概念、系統概念,被稱為協和系統。這個系統跟中國醫學科學院的系統相重合,院校一體。
一所擁有56名院士的院校
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立于1956年,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醫學科學學術中心和綜合性醫學科學研究機構。北京協和醫學院由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于1917年創辦,是我國最早設有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和護理本科教育的重點醫學院校。醫科院與協和醫學院實行院校合一的管理體制,醫科院為協和醫學院提供雄厚的師資和技術力量,協和醫學院為醫科院培養高層次的人才,相互依托,優勢互補,教研相長。
北京協和醫學院被譽為中國現代醫學教育的搖籃,首開八年制醫學教育先河,開創了我國高等護理教育、住院醫師培養制度,以及最早的公共衛生實踐。百余年來先后培養出了眾多中國現代醫學最著名的學者、優秀的臨床醫學家、醫學科學家、醫學教育家、護理學家和醫政管理學家,可謂名家輩出,群星璀璨。在院校工作學習的人員中,有56人入選兩院院士。院校現有長江學者、杰青、優青、國家級教學名師等眾多國家級重要人才項目入選者200余人,另有博導碩導2000余人,教職工12000余人。
百年協和醫學院的學生“卓爾不群,與眾不同”
以8年制臨床專業學生為例:
“學的東西多”——8年完成82門專業課,5454個學時,不包括見習、實習和科研訓練,他們可能是所有專業的學生中,學習壓力最大的。
“學的東西新”——醫學科技發展非常快,每天都可能產生新的藥物和療法,所以協和醫學院的學生在學習的時候,不光要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還要掌握最前沿的藥物和治療方法。
“學的東西全”——為了應對醫學領域的最新變化,學生們除了要掌握醫療技術,還要接受人文素養的培養,包括人際交流能力,溝通能力等等。
什么是4+4新型八年制醫學教育模式?
“4+4”學制臨床醫學教育模式起源于上世紀初的北美,是世界醫學教育主流模式中的一種,該模式將醫學教育定位于多學科本科教育基礎之上的研究生教育。所謂“4+4”學制,其中第一個“4”是指4年通識性的本科教育,第二個“4”才是指4年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教育。在本科教育階段,學生們可以分布在各學校學習各自專業,比如文學、機械、物理、生物、哲學、法律等。這些來自不同專業且在大學期間產生學醫愿望的人,在本科教育階段修完一定的生物學、有機化學等醫學預科課程,并通過醫學院入學考試之后,再接受4年臨床醫學專業培養,畢業時可以獲得醫學博士學位(M.D.)。
(培訓中心 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