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6日,PLoS Medicine雜志在線發表了尹躍平教授團隊題為“Susceptibility of Neisseria gonorrhoeae to azithromycin and ceftriaxone in China: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national surveillance data from 2013 to 2016”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系統分析了由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全國性病控制中心組織建立的全國淋球菌耐藥監測系統2013-1016年的最新監測數據,以我國新疆、天津、四川、浙江、廣東、廣西及海南等7個省市收集的3849份臨床標本,采用國際公認的研究方法進行了阿奇霉素及頭孢曲松耐藥性檢測。結果表明,我國淋球菌臨床分離株對阿奇霉素的耐藥率高達18.6%,對頭孢曲松鈉低敏率達10.8%。值得引起重視的是對阿奇霉素的耐藥同時對頭孢曲松的敏感性降低的菌株從2013年的1.9%至上升至2016年的3.3%。我國阿奇霉素耐藥率和頭孢曲松低敏率普遍高于歐美等國家,提示我國淋球菌耐藥流行趨勢更加嚴峻。
抗菌藥物耐藥已成為全球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面對全球AMR的形勢,世界衛生組織(WHO)于2011年世界衛生日發出“抵御耐藥性:今天不采取行動,明天將無藥可用”的警示,并于2015年出臺了《控制細菌耐藥全球行動計劃》。作為全球抗生素耐藥的重要病原菌之一,淋球菌耐藥也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特別是2009年日本首次發現了“超級淋球菌”(對一線治療藥物頭孢曲松耐藥的菌株),對淋病的治療和控制帶來更大的挑戰。為了有效應對淋球菌對一線治療藥物頭孢曲松低敏或耐藥病例的不斷出現,世界衛生組織及大多數發達國家(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普遍推廣了采用頭孢曲松和阿奇霉素聯合治療的方案。本研究結果無疑對我國是否采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聯合治療方案以及對我國進一步探討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該研究得到了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協同創新團隊項目(2016-I2M-3-021)支持。
(皮膚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