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治療有望治愈地中海貧血(以下簡稱地貧),幫助重型或輸血依賴型地貧患者擺脫輸血依賴。”在5月8日“世界地中海貧血日”來臨之際,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副所院長施均表示,我國已有多地在探索基因治療地貧。
地貧是一種由珠蛋白肽鏈基因突變或缺失引起的遺傳性血液疾病,通常分為α-地貧和β-地貧,β-地貧更常見。在臨床上,地貧又可分為輕型、中間型和重型地貧,部分中間型和重型需要長期依賴輸血。
《中國地中海貧血藍皮書(2020)》數據顯示,中國地貧基因攜帶者約有3000萬人,重型和中間型患者人數約30萬。我國地貧患者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云南、海南、貴州、四川等南方地區。
“地貧患者以兒童、青少年為主,輸血依賴型地貧患者因長期輸血,繼發性鐵過載導致臟器功能損傷,這些患者群體生存期超過18歲的不足10%。”施均表示,地貧會嚴重影響患兒生長發育和臟器功能,如果得不到正規治療,重型地貧患兒平均壽命只有15歲,“婚前檢查和產前篩查能有效減少重型地貧患兒出生率。”
截至目前,地貧沒有特效藥。“輕型地貧(地貧基因攜帶者)無需特殊治療。”施均告訴記者,“所有重型地貧患者和一部分輸血依賴的中間型地貧患者需要每個月定期輸血,這部分地貧患者約有5萬至10萬,年輸血量近40個單位,治療花費5萬至10萬元,家庭負擔重。目前,我國血源較為緊張,保障地貧兒童規律輸血仍然較為困難。”
基因治療新療法有望幫助地貧患者扭轉等待血源的被動局面。“地貧基因治療的原理是把患者自身造血干細胞動員采集出來,在體外通過基因工程技術改良并修復其基因缺陷,再把修復后的造血干細胞通過自體移植回輸給患者,以恢復患者造血干細胞的造血功能,擺脫輸血依賴。”施均說。
目前,地貧基因治療主要有兩種技術體系:一是在CD34+造血干細胞中,通過慢病毒載體導入正常的β-珠蛋白肽鏈基因;二是通過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誘導γ-珠蛋白肽鏈基因表達。“最終使紅細胞能合成生理需要的血紅蛋白。”施均說。
基于慢病毒載體、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地貧基因療法已于近些年在國外獲批。國內基因治療地貧還處于積極探索階段。“目前,天津、廣西、廣東、湖南、浙江、上海等地在探索性開展基因治療地貧的臨床研究。”施均提到。
自2020年5月,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再生醫學診療中心陸續開展了CRISPR/Cas9以及慢病毒載體基因治療地貧的臨床研究。“目前,國內多個醫療機構報告的I期臨床研究初步數據顯示,近90%的患者可達到臨床治愈水平,即血紅蛋白達到90克/升以上。”施均說。
施均告訴記者,基因治療地貧的短期副作用主要是自體移植預處理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包括感染、粒細胞缺乏、惡心、嘔吐、肝腎損傷、心肌損傷等。“未來,還要對病例進行長期隨訪并推動開展II/III期臨床試驗,以確證基因治療地貧的持續安全性和有效性。”
來源:科技日報APP(2024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