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戰役已經打響,北京雖然不是核心戰區,但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作為國家級醫院的防控措施卻是同行參照的標桿。在這場抗疫戰爭中,在院領導的統一部署下,堅決貫徹“員工零感染、住院患者零感染”的防控目標,周密安排。協和大內科與全體協和人一起,在此次疫情中展現出協和一貫的責任與擔當。
調兵遣將,在沖鋒號吹響之前
1月21日,醫院召開疫情防控工作會。會后,內科學系立即召開科主任和支部書記聯席會。目標是早發現、早隔離,依靠發熱門診構筑疫情防控“第一線”。當天下午,各專科便紛紛上報主治醫師名單,以備隨時抽調發熱門診。
1月21日,內科學系召開疫情防控會
發熱門診和急診能否嚴防死守,決定了疫情防控的好壞。1月22日,一支由18位醫師和24位護士組成的發熱門診特殊小分隊迅速組建上崗,其中大內科共派出12位醫師和3位護士,以積極飽滿、不畏艱險的工作態度守住了第一道防線。
為了合力打贏這場抗擊疫情阻擊戰,1月23日晚,北京協和醫院啟動組建疫情防治第二梯隊、第三梯隊工作,不到24小時就有三千余名員工志愿報名,內科學系共報名564人。大年初二,醫院派出21名醫務人員馳援武漢,那些義無反顧的身影中,有著大內科的10名精兵強將,其中包括4位醫師和6位護士。
兵貴神速,實戰驗真知
1月18日,疫情尚不明朗,內科重癥醫學科(MICU)杜斌主任臨危受命,奔赴武漢,1月28日的生日也是在前線度過的。MICU的護士長夏瑩,也是第一批馳援武漢的醫療隊員,他們和疫情賽跑,奮力搶救危重患者。
1月中旬起,感染內科憑借敏銳的職業洞察力、高水平的臨床功底,開始著手準備材料和啟動實驗室檢測。1月25日,《北京協和醫院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建議方案(V2.0)》正式推出,感染內科李太生主任醫師、范洪偉副主任醫師、曹瑋副主任醫師,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施舉紅主任醫師,MICU翁利主任醫師等聯合近30位專家組成員,結合SARS和本院流感等呼吸道病毒診治的寶貴經驗,撰寫了科學實用的“協和方案”。這是防控戰役中的及時雨,在醫療界得到了高度評價。
“新冠”病毒的標準化檢測是診斷流程中的關鍵步驟,感染內科實驗室起到了關鍵作用。韓揚助理研究員帶領著實驗室技術人員從1月16日開始連夜奮戰,不斷優化流程,達到了4小時內完成核酸檢測報告的高效率。與檢驗科的雙實驗室平行試驗,為檢測結果上了“雙保險”。
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田欣倫、留永健兩位副主任醫師的兩篇科普文章,《輕癥疑似2019新型冠狀病毒患者以及密切接觸人員如何進行自我管理》《關于新型冠狀病毒的學習和思考——呼吸科醫生留哥的自我解惑》,一經發布,一日之內的閱讀量超過10萬。
他們中的很多人都經歷過17年前的SARS,每一步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最終協和患者的死亡率最低,并發癥最少。這一次,協和人再次證明,面對未知疾病,科學的態度就是制勝的法寶,平時點滴積累都能在危難之際發揮作用。
穩定軍心,大內科和黨總支就是堅強后盾
內科首批派往發熱門診的10名醫師都是高年資住院醫師,但面對風險不確定的未知疾病,大家還是有著忐忑不安。他們是病人眼中的白衣天使,卻也是父母膝下嬌嗔的孩子。為了鼓舞大家的干勁,內科學系張奉春主任和賈青書記分別前去探望,鼓勵大家關鍵時刻做有擔當的醫者。
送戰友,踏征程。賈青書記大年初二把援鄂抗疫醫療隊送到機場,關懷備至。感染內科劉正印主任醫師接受內科總支委托,成為前線醫療隊的臨時黨支部書記,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孫雪峰副主任醫師,MICU王玉娥護師和CCU張穎護師提交了火線入黨申請書。
北京協和醫院援鄂抗疫醫療隊臨時黨支部第一次支部會議
劉正印主任醫師還鄭重向內科黨總支申請,“讓我和王京嵐一直留下來,繼續培訓后面的同事吧!”拳拳囑托,殷殷期盼,顯示出了協和人的責任與擔當。
疫情就是戰場,協和大內科在任何危急時刻,都能挺身而出。“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協和內科人的擔當不僅僅是救治病人,更要讓后輩看到我們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國家援鄂抗疫醫療隊隊員上崗前集體培訓
(協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