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副院校長董炳琨同志獲醫學教育“終身成就獎”
2016年12月19日中華醫學會醫學教育分會第七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暨2016年全國醫學教育學術會議在廣西南寧召開。我校原副院校長董炳琨同志,籍其對我國醫學教育事業做出的卓越成就和突出貢獻,經中華醫學會醫學教育分會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提名,中華醫學會醫學教育分會主任委員會會議討論通過而獲得中華醫學會醫學教育分會醫學教育“終身成就獎”。
2016年12月23日,張勤副院校長與醫學教育研究發展中心一起看望董老,并對董老的獲獎表示祝賀。
(醫學教育研究發展中心)
董炳琨同志的事跡介紹:
董炳琨同志1923年10月19日出生于河北。1939年參加八路軍并在129師的衛生部接受短期訓練后,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和從醫的事業,逐漸成長為一名外科醫生。直到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董炳琨同志奉命赴朝組建志愿軍的野戰基地醫院,從此轉入了醫院管理的領域。抗美援朝結束后,他擔任解放軍的胸科醫院副院長,1958年起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兼黨委副書記等職。1985年離休。2006年起擔任協和醫學院專家委員會主任至今。
董炳琨同志曾受到多次表彰,曾榮獲中國醫院管理終身成就獎等多項獎勵。尤其是他從調到中國醫學科學院、協和醫學院起,一直為協和的教育事業不懈奮斗、奉獻。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董老就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指示,系統地總結了協和的辦學經驗和優良傳統,把協和的辦學經驗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作了非常深刻的梳理和解析。他的多部著作如《協和育才之路》《一個好醫生的成長—吳階平生平》等成為協和經驗的經典文獻。董老還系統地分析了協和的教育培養體系和方法,總結出“寬,厚,活,獨,通”的培養要求。
在協和醫學院解放后的發展歷史中,董老堅定不移地貫徹黨中央和周總理,鄧小平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關于“協和是美國人辦的,我們要辦得更好”的指示,多次在關鍵時刻和其他老專家一起糾正了一些來自“左”或“右”的干擾,既堅持黨的領導,又直言作為管理和教育專家的建議和意見,在醫科院和協和醫學院有很高的聲望。自他擔任專家委員會主任后,以八十多歲的高齡,親自為委員會確定了“參謀,咨詢,提建議”的工作性質,并針對新時期的學生培養特點,提出了“醫學生職業素養工程”的建議,并得到校領導和全體師生的一致認可,目前已取得很大的成績而且正在深入進行。此項目和中華醫學基金會(CMB)2012年提出的關于第三次醫學教育革命的“基于勝任力的培養”概念可謂不謀而合,既符合中國的國情(為國家培養高級醫學人才)也符合國際醫學教育的發展趨勢。
董老在協和工作58年來,深入調研、系統總結了協和醫學精英教育的特點,并致力于宣傳醫學精英教育思想,不斷引入新的教育理念,促使我國醫學教育不斷規范化、與國際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