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獻禮協和落成百年,傳承協和優秀文化,院校組織開展了“尊科學濟人道”主題征文活動。一批承載歷史記憶、深蘊協和精神的征文作品脫穎而出,全面展現了百年協和與國家共命運、與人類同呼吸的奮斗史,弘揚了“尊科學濟人道,寓高貴于樸實,以天下為己任,助眾生求福祉”的協和精神。今日起將陸續刊登優秀作品,與大家共賞。
1930——1931年間,正在協和醫學院做見習醫師的鄧家棟接診了一位罹患急性白血病的青年,因為年紀相近又同為醫學生,鄧家棟常常會和他聊天。“他不斷向我談起他學醫的志向和計劃……眼看他走向死亡,我空有無限同情卻無能為力,為他的命運深感悲哀。我當時就暗下決心,要對這一絕癥血液病進行研究。”青年鄧家棟可能也不會想到,90多年之后,在他親手締造的血液病醫院(血液學研究所)中,一棟修葺完備的古樸建筑會以他的名字命名,他的半身塑像被安置在大堂,炯炯目光穿越時空,注視著后輩們在他開拓的道路上不斷探索,為全中國的血液病患者帶來福音。
鄧家棟教授的故事恰似老一輩協和人的縮影:在青年時來到協和醫學院求學,漫長的八年制學習、殘酷的“淘汰制”競爭、三年住院醫師經歷……快速成長的背后,是協和對“科學”近乎偏執的執著。非如此不足以點燃星火,非如此不足以培育巨擘,在當時被認為是“科學荒漠”的舊中國,協和用這種執念埋下科學的種子,最終培育出撐起中國現代醫學體系的棟梁之才。新時代中國青年應該“堅定理想信念,站穩人民立場,練就過硬本領,投身強國偉業”。“過硬本領”、“人民立場”與“尊科學濟人道”的協和校訓何其契合?一百年的風雨興衰與新時代的職責使命在此交輝相應,為新一代協和青年指明了成才道路。
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是青年成才的精神之基。
近年來“躺平青年”和“佛系青年”成為熱門詞匯,作為思政輔導員,我也越來越多地感受到某些同學對于物質的渴望和未來的迷惘。并不是物質追求不重要,而是作為身處國家頂級醫學殿堂的青年們理應有更加高遠的追求,關于未來的討論不應該局限在“大城市的一張床”和“小城市的一套房”這種層面。我們的擔當應該是“以天下為己任”,我們的初心應該是“助眾生求福祉”,我們理應成為民族復興道路上的開拓者和人民生命健康的護佑者。我在講團課和做新生培訓時和同學們說,血研所的學生自入所之初就肩負著中國血液學事業的未來,如果大家“佛系”了,中國血液學也就在不遠的將來“躺平”了,那么,我們又要如何面對培育自己的師長和性命相托的患者?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我們的青年所謂“成才”,必是成勇擔國家使命之大才,成醫學傳承發展之賢才。王辰院校長多次提到要培育醫生的士人之心和家國情懷。我理解的“士人之心”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萬丈豪情,是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刻思索和歷史自覺,在這個層面上士人之心和家國情懷又是高度統一的。
苦練過硬本領,永攀科學高峰是青年成才的必經之路。
每每在書中讀到老一輩協和人的求學經歷,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個“苦”字。這種苦并非來自于物質匱乏,而是來自高強度醫學訓練和激烈競爭、殘酷淘汰帶來的無形壓力。王季午教授曾回憶說協和求學期間“經常要熬到深夜,但收獲也很大……我的同學中有被淘汰退學的,有的留級,有的從他校插班進來,到畢業時只有25人。”這些中國現代醫學體系的奠基者們正是在這種嚴苛要求下練就了過硬本領,也養成了終生學習的習慣。攀登科學的高峰從來都不是易事,也終究沒有盡頭:晚年的鄧家棟教授生活簡樸,狹小的房間內仍是布滿了各種專業書籍以供閱讀,黃家駟教授在生命最后一年仍在夜以繼日查閱文獻、筆耕不輟。作為青年一代更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用“三基三嚴”為自身成長鋪就光明道路,讓增長本領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
涵養人文精神,弘揚人道主義是青年成才的立身之本。
林巧稚參加協和預科考試時遇到一位女生中暑暈倒,她放下試卷前去急救,雖未完成考試,卻仍被協和錄取,這一事跡后來被反復提起,反映出的也是協和對“人道”這一理念的推崇。患者的首要身份是“人”、醫生的首要身份是“人”,醫學即“人學”、醫道即“人道”。漫長的醫學學習生涯,實際上是一個閱讀“人”、了解“人”、塑造“人”的過程。科學腦、人文心,協和要培養的從來都不是冷冰冰的看病機器:張孝騫教授用“以病人為中心、向病人學習”的“服務醫學”理念詮釋“如何做一位好醫生”這一古老命題,鄧家棟教授深埋心中的同情與悲傷折射出的是協和對人道主義精神的關注和倡導。在“精英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協和青年以心懷天下、心系蒼生的胸懷踐行醫者的初心,將現代醫學從殿堂之上帶到胡同之間,惠及普羅大眾。
一百年來,協和三次停辦又三次復學,走過風雨飄搖,走過百廢待興,終于在新的時代重新煥發光輝。一代代協和青年求索于斯、成長于斯、奉獻于斯,用一生詮釋“尊科學濟人道”的協和精神。風雨百年路,山河萬象新。沉疴誰能濟?懸壺問冰心。謹以此詩獻給我們深愛的協和,獻給奮斗在創建醫學科技創新體系核心基地道路上的每一位青年,愿科學與人道的光輝永遠指引我們勇毅前行,在新時代書寫出新的協和故事。
文字:血液病醫院 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