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9日,由中國醫學科學院主辦、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承辦,協和醫院、阜外醫院、腫瘤醫院等八家醫院護理部協辦的中國護理學科發展大會在線上舉行,與會專家圍繞“協同創新融合 共謀學科發展”的主題進行研討。現整理王辰、劉德培、吳欣娟等專家主旨報告要點如下:
推動護理從以疾病為中心到以健康為中心發展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院士
當今,醫學已發生現代轉型,著眼點已不僅是解除疾病造成的苦痛,而是上升到從更高的層面維護健康這一人的終極利益。協和醫學院對醫學的定義是:醫學是(在疾病狀態下)恢復、(在高危狀態下)維護、(在健康狀態下)增強人的健康的知識、技術、藝術、學術體系。護理學界要積極推動護理實現從以疾病為中心到以健康為中心的轉變。
作為醫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護理強調對人進行全身心的照護。護理在各項社會事業中所占的位置越來越重要。護士是照護人類之士,在日復一日的平凡中體現偉大。人生要得其圓滿,身邊最缺不得的人之一就是護士,而醫生和護士是照顧人生使之圓滿的最重要的力量。護理界應當積極倡行群醫學理念并切實付諸實踐:“既能俯身救患者,也善舉首助眾生。”
作為人類健康的責任擔當者,護理界應當有全球視野,歷史眼光。如果真想促進護理事業發展,作為一個有自信的、有抱負的學科,其實應該更多地看到問題,要從護理學學科建設的理論思考上,從我們如何吸引優秀人才從事護理上,從護理學界怎么既服務社會,也要得到社會的滋養上---這些方面都是我們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未來,隨著老齡化社會的發展,護理職業路徑應該更加寬廣深遠。
護理在健康促進中的作用
中國工程院劉德培院士
隨著醫療服務的模式轉變,即從單一的疾病醫療模式轉變成復合的醫療健康促進的模式,護士的工作場所和角色發生了變化。從空間的角度來說,護士從醫院走向社區、家庭、學校、養老院等疾病預防各個場所和部門。從作用來講,通過健康促進最大限度地恢復生理心理健康,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預防疾病的發生發展和再發生。護理由此進入了健康促進領域的前沿陣地,護士在健康促進中也不再僅僅是執行的角色,而是在決策和創新上成為獨立的專職人員。
護理參與了維護全生命周期的一系列健康促進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效果。護理教育者要思考如何培養學生健康促進的能力,增強學生評判性思維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未來護理工作要回應國家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落實健康中國2030,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全方面、全生命周期的保障人民健康,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打下堅實的健康基礎。
“人才筑基、創新驅動”:推動中國護理學科建設縱深發展
中華護理學會理事長吳欣娟教授
“十一五”以來,我國護士隊伍建設卓有成效,特別在護士數量、醫護比例、學歷層次、在職培訓、專科護士建設等多個方面取得顯著進展。目前,我國注冊護士數超過500萬,約占全球注冊護士總數四分之一,成為全球注冊護士數量最多的國家。2021年,千人口護士數達到了3.56,醫護比例倒置得到了根本扭轉。
目前,護士在創新護理模式、多學科團隊、延伸護理中取得突破,護理工作室、專科護理門診的開設讓更多人民群眾享受到便利、可及、優質、高效的護理服務。
“人才筑基、創新驅動”,下一步,希望在持續提升護士數量、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增加產學研一體化融合方面繼續深度推進。以人民健康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推動護理學科建設向縱深發展,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供稿:供稿|新聞中心 護理學院
編輯:戴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