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日至2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與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Karolinska Institutet,KI)共同舉辦的2023年中國醫學科學院-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炎癥與疾病聯合研討會在上海成功舉辦。
王健偉副院校長主持會議開幕式并致辭。王健偉副院校長表示,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是院校的重要合作伙伴,多年來雙方一直保持著緊密的人員交流,不斷增進科研合作。未來院校期望繼續與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加強合作,拓展合作領域,攜手開展高質量的研究創新,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高層次人才,為全球健康事業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王健偉副院校長致辭
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副校長Robert Harris教授在致辭中表示,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保持著穩固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合作成果豐碩。經歷疫情后,期待雙方進一步加強科研合作交流,拓寬合作維度,凝聚雙方科學家合力,為人類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科學證據基礎,共同應對全球衛生挑戰。
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副校長Robert Harris教授致辭
本次研討會圍繞炎癥與疾病主題,聚焦“炎癥與癌癥”“炎癥與心血管疾病”以及“感染與公共衛生”三個重要專題,雙方報告嘉賓結合團隊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精彩報告及深入交流討論。
在主旨報告環節,中國工程院曹雪濤院士、劉德培院士及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曹義海教授分別圍繞固有免疫與癌癥、表觀遺傳調控與心血管疾病以及脂肪代謝與癌癥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做了精彩的學術報告,為相關疾病的治療和預防措施開辟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曹雪濤院士的報告揭示了新型細胞核內DNA感受器在固有免疫和癌癥中的重要作用,為進一步理解天然免疫反應在腫瘤細胞發生發展中的調控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劉德培院士的報告展示了SIRT6通過抑制炎癥和衰老在胸主動脈瘤中發揮保護作用的重要發現,為胸主動脈瘤的臨床防治提供了新的靶點和策略;曹義海院士的報告則揭示了激活棕色脂肪組織(BAT)代謝抑制腫瘤生長和轉移的全新發現,為癌癥的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新的理念和策略。
研討會主旨報告嘉賓曹雪濤院士(左)、劉德培院士(中)及曹義海院士(右)
在“炎癥與癌癥”專題報告中,腫瘤醫院吳晨教授就癌癥發展過程中分子、細胞及組織層面的動態變化分享了團隊的最新研究進展;卡羅林斯卡醫學院Susanne Schlisio副教授介紹了利用單細胞和空間轉錄組學探討神經母細胞瘤和神經節細胞瘤中細胞可塑性的方法;系統醫學研究院馬瑜婷研究員介紹了應激重塑免疫微環境和免疫宏觀環境方面的研究進展;基礎醫學研究所黃波教授就芳香烴受體(AhR)及代謝通路在腫瘤免疫中的作用做了分享。
在“炎癥與心血管疾病”專題報告中,卡羅林斯卡醫學院Mikael Karlsson教授介紹了中性粒細胞和iNKT細胞對自身反應性B細胞的調節作用;系統醫學研究院何蘇丹研究員帶來了RIPK3通過細胞死亡依賴和非依賴途徑調節炎癥和免疫的研究報告;皮膚病醫院陸前進教授介紹了適應性和固有免疫反應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發病機制中的作用;卡羅林斯卡醫學院Magnus B?ck教授分享了發現轉導心血管炎癥消退的脂質介質的研究進展;阜外醫院王淼研究員揭示了缺血性心臟病中的炎癥免疫調節機制及干預靶點;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李奈林副教授分享了新型抗血小板干預措施在動脈粥樣硬化防控中的研究;基礎醫學研究所陳厚早研究員就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2在年齡相關心血管疾病中的保護作用進行了闡述。
在“感染與公共衛生”專題報告中,王健偉教授分享了COVID-19康復者抗新冠病毒獲得性免疫反應持久性、交叉反應特性和免疫記憶的研究進展;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Marcus Buggert副教授圍繞針對SARS-CoV-2的T細胞免疫應答進行報告;中日友好醫院肖丹主任醫師分享了中國煙草控制的成果;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Fang Fang教授分享了關于COVID-19大流行的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張莉副教授探討了癌癥篩查項目的實踐情況及思考。
研討會報告嘉賓合影
本次聯合研討會為中國-瑞典專家搭建了科研合作與交流的高層次平臺,為促進雙方建成開放、包容、多元、創新的學術合作交流網絡發揮了重要作用,是雙方攜手應對全球衛生健康領域挑戰的有益探索與實踐。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是國際著名的醫學院,在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公共衛生、生物學等多個領域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自2015年起,院校每年與該校召開聯合研討會,圍繞最新科研進展、雙方感興趣的領域開展討論和交流,為推動中瑞醫學領域的產學研合作和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和機會,促進醫學科技健康發展,提升人類健康福祉。
供稿:國際合作處
編輯:戴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