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帶動我國醫學信息學實現新發展,近期召開的首屆中國醫學信息學學科發展大會舉辦學術報告會,多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從國家層面、行業層面出發分享對學科發展現狀的思考、對未來發展的建議,交流前沿方法技術在醫學信息學領域的實踐,探討醫學信息學理論方法在健康管理、醫療智庫以及衛生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應用。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校長王健偉教授指出,大數據帶來醫學研究范式的轉變,人工智能引領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信息化助力“防、診、控、治、康”全流程。他談到醫學健康大數據和信息學發展的國際經驗、醫學信息學的發展歷程及在醫學信息學人才培養方面國際上學科體系和具體課程的設置。他還介紹了醫科院精準醫學數據庫群、文獻檢索、公眾健康服務、臨床醫學術語系統等方面的工作,談到醫科院正著力推動人口健康科學數據中心、生物醫學文獻數據中心和臨床數據中心的建設。他就我國醫學信息學的發展提出明晰學科規劃、培養創新型人才、加強平臺建設、強化數據治理、把握科技前沿等5點思考。
德國布倫瑞克工業大學醫學信息研究所Reinhold Haux教授分享了醫學信息學教育國際經驗,介紹了如何面向不同的培養目標和職業發展規劃制定醫學信息學課程體系建設方案;吉林大學醫學信息學系王偉教授對當前職業規劃中的突出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多維舉措并舉、三維視域融合、四項措施推動的職業規劃策略;中國醫科大學健康管理學院副院長崔雷教授闡述課程體系、培養方案、培養目標、市場需求、學科發展之間的邏輯關系,介紹了醫學院校信息管理專業的特色;中國醫學科學院信息化辦公室副主任李亞子研究員介紹了中國醫學科學院科技創新體系核心基地臨床醫學數據中心的設計與建設情況。
圍繞醫學信息學研究創新,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杜冠華研究員談到,基于醫學信息學的人工智能是新藥研發的重要工具,在藥物發現階段需要信息學在數據庫、算法及合理應用方面給予支撐;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學術委員會主席、ISCB Fellow、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會士張學工教授闡述 “人體系統的數字孿生”概念,并從微觀組學研究、臨床大數據研究、人工智能對數據的驅動、對機理的認識和建模等方面探討如何構建數字孿生從而實現智能醫療健康;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院長陸偉教授針對文獻姓名消歧、高標準數據集構建、醫學知識轉化等問題分享研究思考與實踐探索。
圍繞醫學信息學行業應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系統遺傳研究院執行院長沈百榮教授探討了如何以問題驅動、以轉化信息學為核心、結合基礎實驗和臨床轉化開展慢病管理;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信息網絡中心主任王安莉分享了如何將大數據研究應用到醫院實效場景、推動醫院信息化建設,從而通過信息化提高效率、提高醫療質量和安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醫藥衛生管理學院馬敬東教授談到,培養高質量人才應從制定清晰的職業分類和發展路徑、培養對象多元化、培養目標分層分級、培育良好的人才培養生態等方面做出努力;首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馬騁宇副教授建議應采用橫向打通和縱向管理的方式促進區域級的基層衛生信息化建設,以人為本促進電子健康檔案的開放以及優質醫療資源的下沉,發揮數據資源價值。
圍繞醫學信息學理論方法,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李姣研究員分享了在基于電子病歷開展臨床隊列識別的研究方法、面向專病的臨床輔助決策支持以及通過研究膳食計算方法做好健康管理等方面所開展的研究與實踐;東南大學認知智能研究所所長漆桂林教授介紹了什么是知識圖譜及其相關技術,展示了知識圖譜在人工智能、臨床診斷上的廣闊發展空間、目前存在問題以及問題解決路徑;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陸泉教授指出,情報類型已從數據情報發展到信息情報、知識情報、智慧情報,應進一步發展為靈感情報,探索具有顛覆性、高價值性的新知識;北京大學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助理教授杜建副研究員指出,從知識到智慧要解決的是如何在不確定性的條件下做出最佳決策的問題,提出了對于高確定性知識及低確定性知識的不同決策方法。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所長池慧表示,與會專家著眼國家層面,對學科發展的現狀和展望、國際經驗、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了學術討論,提出了行業發展的建議,相信將思考付諸行動將會推動醫學信息學發展取得新成效。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黨委書記、聯合實驗室主任劉輝表示,期待行業同仁共同思考如何推動醫學信息學的發展和成果傳播,匯聚力量,為衛生改革發展服務,為保障人民健康服務。
報告會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所長池慧、副所長錢慶、黨委副書記唐小利、中南大學生物醫學信息系主任胡德華聯席主持。
供稿:信息所
編輯:胡葵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