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治療,從生物制藥到公共衛生……守護人民生命健康離不開醫學科技的助力。面對億萬人民看病就醫的新訴求,國家醫學衛生健康戰略科技力量如何持續發力?在近日召開的中國醫學發展大會上,多位權威專家探討建設路徑。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院士
“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給人類提出必須嚴肅對待的挑戰。一場世紀疫情,讓我們深度思考,醫學科技對于守護人類生命健康的影響力。”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王辰院士表示,21世紀是醫學與生命科學的世紀,醫學衛生健康事業關乎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社會文明和人民福祉。針對當前醫學科技體系與生態上存在的問題,亟需構建能夠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代表國家科技創新最高水平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脊柱畸形的分子遺傳學研究及臨床應用、朗格漢斯細胞生物學功能基礎研究與臨床轉化、首次揭示人類生殖細胞與胚胎發育過程的遺傳和表觀遺傳調控規律……近年來,我國多項醫學成就獲得同行高度認可。這些成就面向前沿,更能反映我國當前醫學科技現狀和未來走向。
“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人類發展進步的前提。但是,我國醫學科技發展仍然存在短板。健康中國的建設,與健康促進、預防、診斷、控制、治療、康復六個方面的全方位健康照護緊密關聯。與之對照,我國醫學科技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存在著總量不足、碎片化、不均衡、質量待提高等問題。”王辰說。
“醫學教育,決定著醫學衛生健康事業的未來。要對受教育者‘燦爛其職業前景,嚴格其培養過程’,讓他們成為護佑人民健康的忠誠衛士和高質量的人才。”王辰表示,要提高醫學科技創新戰略層級,立足新型**制,加快建設國家級醫學科學院作為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核心基地,整合資源,形成我國醫學科技戰略力量。同時,要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設立國家醫學健康科學基金,鼓勵醫務人員開展科學研究,加快整合構建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德培
科技創新的基礎是思維模式的創新。“科學思維的模式在進行深刻的變革。”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德培表示,中醫強調多系統、多途徑、多靶點,是治“病的人”,而西醫強調單一的活性物質,是治“人的病”。要將二者結合起來,形成系統思維,宏微并舉,強調系統要素的相關性。
“21世紀是宏觀文明和微觀文明融合并進的世紀,這要求科學創新要有求異思維,全方位、立體化、多視角地研究生命的全過程和疾病的全過程。”劉德培說,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堅實健康基礎,醫學科研與臨床就要有重大突破。
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教授
“呼吸道傳染病是人類瘟疫當中危害最大的疾病,當前在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所有人感同身受。中國的呼吸學科也在這次世紀大考中交出了優異的答卷。”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教授說,近年來,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納入國家的健康戰略,這說明呼吸系統防治在健康中國的建設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家對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研究和基礎研究也越來越重視。
“呼吸系統疾病論文中國在全球排第二,但是高質量的論文還是欠缺的。”曹彬表示,呼吸系統疾病的標準化診療和防治體系還不夠完善,具有中國獨立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關鍵藥物較少等。
“呼吸系統疾病防治理念需要從過去的重診斷治療向‘促、防、診、控、治、康’全方位照護模式轉變。”曹彬說,在未來3至5年,將聚焦重點科技攻關領域,解決重大呼吸系統疾病的臨床問題。
此外,在核醫學、口腔醫學、腦血管病等眾多醫學領域,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老齡化程度加深,醫學研究也面臨著新挑戰。
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王辰說:“要推進立體化、多層次、融通合作的國家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及核心基地建設,打造國家醫學衛生健康戰略科技力量,為服務醫學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做出應有貢獻。”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