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8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日前在京揭曉,院校與海軍軍醫大學、南開大學合作完成的“天然免疫應答與炎性反應的新型調控機制研究”成果榮居榜上。
從新型分子及新型細胞發現的視角去研究炎癥性免疫反應,將為炎癥免疫疾病診治提供候選靶標和新方法,一直以來是免疫學界重大前沿課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曹雪濤團隊在天然免疫與炎癥領域開展了系統性創新性研究,發現了數個調控免疫炎性啟動或消退的新型分子和細胞及其作用機制:發現新型長鏈非編碼RNA lnc-lsm3通過“分子誘餌”競爭機制使天然免疫受體不再與病毒RNA結合,提出自我免疫識別可反饋性地及時觸發消炎效應、進而維持機體自身穩定的新機制新觀點,為炎癥疾病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發現DNA甲基化氧化酶Tet2能夠作用于免疫分子RNA,促進炎癥免疫細胞數量增加,揭示Tet2參與基因表達轉錄后調控的新模式,為防治炎癥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和潛在靶標;揭示干擾素受體IFNγR2從胞內合成至轉運到細胞膜上形成功能性受體的關鍵途徑,為巨噬細胞激活與炎癥性疾病發生與治療提出了新思路;系統分析晚期癌癥宿主免疫細胞異常變化,發現炎癥狀態下誘導產生的新型Ter細胞并揭示了其促進癌癥惡性進展機制,為癌癥診治提供了提出新靶標新觀點。
相關研究成果于2018年相繼在《Cell》和《Nature》等雜志發表多篇論文,引起國際同行關注和高度評價,為探索炎癥性疾病發病機制和臨床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基礎,進一步提升了我國免疫學研究的國際地位。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的評選自1998年開展以來,至今已21屆,對提升高等學校科技的整體水平、增強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并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贏得了較高的聲譽。
本年度入選的還有北京大學、東南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吉林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和中山大學,均為“雙一流”建設高校。
(院??萍脊芾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