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日下午,由基礎所(院)主辦的《協和博新論壇》第五期講座在吳憲大樓707會議室舉行。此次講座由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蘇州大學蘇州醫學院院長詹啟敏院士主講,題為“健康中國發展背景下的醫學科技創新”。報告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校長、基礎所(院)黨委書記王健偉教授主持。基礎所(院)領導班子成員、教職工、學生以線下結合線上的方式參會。
詹啟敏院士在講座開始時即指出,當今是中國健康事業發展的最佳歷史機遇期。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了健康中國的戰略目標。這體現了我們黨對人民健康重要價值和作用的認識達到新高度,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但是,我國健康事業發展的面臨艱巨的挑戰。一方面,重大疾病是造成我國人力資源喪失和經濟損失主要原因,已成為我國社會和經濟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另一方面,我國醫學創新能力還顯不足。因此,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詹啟敏院士指出,世界醫學發展史上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離不開兩點:科技創新與學科交叉。解決基礎生物學問題對醫學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而醫學的發展又能夠進一步解決民生問題、帶動學科發展、帶動產業發展。醫學科技成果是國之重器,其重要性在抗擊新冠疫情的過程中更加凸顯。在新的歷史時期下,國家必將加大衛生健康領域科技投入,加強醫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加快健康產業發展,提高疫病防治和公共衛生領域戰略科技力量和戰略儲備能力。
詹啟敏院士鼓勵在場師生:“大家趕上了醫學科技發展的最好的歷史時期”,并指出了未來醫學創新發展的幾個前沿學科,包括生命組學技術、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疫苗和抗體、生物治療及個體化診療技術、醫療器械、大數據與智能醫學等。希望基礎所師生能夠不負于時代,增強個人能力培養,在學科交叉上多方面探索,勇闖科研上的無人區,努力解決醫學領域的重大基礎問題。
詹啟敏院士本次報告提出了醫學科技工作者的歷史使命,引發了老師和同學們的濃厚興趣和熱烈討論。本次報告在同學們的掌聲中落下帷幕。
嘉賓簡介:
詹啟敏,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首席專家,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9年被聘為中國醫學科學院學術咨詢委員會學部委員。
目前擔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副理事長、北京大學國際癌癥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轉化醫學與臨床研究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主任。擔任蘇州大學蘇州醫學院院長。
目前還擔任中國醫師協會副會長、中國抗癌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副會長、中國微循環學會副理事長、歐美同學會海外醫師協會會長。國家生物技術發展戰略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家衛健委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八屆學科評議組(臨床醫學和醫學技術組)召集人,第五屆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委員。受聘為英國國王大學(Kings College)名譽教授,英國曼切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名譽教授。
詹啟敏院士是分子腫瘤學領域國際領先科學家,長期從事醫學前沿科學研究并負責國家醫學科技和生物技術發展戰略的規劃工作,在細胞周期調控、基因組穩定性和細胞癌變機制研究中取得原創性和系統性成果。詹啟敏院士為國家醫學科技發展做出突出貢獻。榮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中國抗癌協會科技一等獎,獲國家科技部國家科技計劃突出貢獻獎,中國研究型醫院協會中國醫學科學家獎,中國微循環學會終身成就獎等獎項。在國際醫學生物學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270余篇,包括Nature、Cell、Science、Cell Research、STTT、PNAS,EMBO,Molecular Cancer、Cancer Research、Oncogene等,SCI引用16000多次。出版著作7部。應邀在國內外學術會議上作大會報告120余次,15次擔任國際學術會議主席。
供稿:基礎所(院)
編輯:戴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