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確監測與評估人體免疫系統的狀態,對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利用流式細胞術檢測分析外周血淋巴細胞表型是最先進的免疫功能檢測技術之一。但自20世紀以來,該技術因種種原因圈囿在實驗室,除艾滋病研究外鮮見大規模的臨床應用案例。
早在20世紀90年代,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就將先進的T淋巴細胞及其亞群分析從實驗室推廣到臨床,歷經20余年積累,該平臺已成為部分感染和非感染性疾病的重要監測研究平臺,為全面科學的臨床診治提供重要的免疫學理論與數據支撐。
幕后股肱,從服務艾滋病患者起步
艾滋病(全稱為人類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患者的免疫系統被HIV病毒攻擊,致使免疫功能被破壞。據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李太生教授介紹,早在1996年,北京協和醫院感染內科王愛霞教授率先在國內使用該技術進行T淋巴細胞及其亞群分析,平均每3個月給艾滋病人測一次T細胞中的CD4和CD8亞群,評估并監測患者免疫狀況。
1999年,李太生自法國學習歸國后,長期致力于探索艾滋病治療的中國方案。正是在免疫功能檢測平臺的幫助下,團隊深入探討了艾滋病患者的T細胞亞群變化特征、抗病毒治療后免疫重建的時間規律、免疫重建不全的機制及解決方案、異常免疫激活的應對策略,為國內艾滋病人群的綜合診治提供了科學的臨床指導。“如果說艾滋病治療的中國方案是臺前的英雄,那么免疫功能檢測平臺可以稱得上是幕后功臣之一。”李太生表示。
平臺全開,助力迎戰非典疫情
2001年起,協和感染內科正式開展并對全院開放免疫功能檢測,所檢測的淋巴細胞亞群不僅包括CD4+T細胞、CD8+T細胞、B細胞、NK等細胞亞群計數,更深入至CD4+T和CD8+T細胞的第二信號受體(CD28)表達情況、CD8+T細胞的激活亞群及CD4+T細胞的純真及記憶亞群,對T細胞亞群評估的深度為國內醫療機構領先水平。
兩年后,感染內科和免疫功能檢測團隊迎來一次嚴峻“大考”。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李太生敏銳地覺察出感染患者的異樣,他開始四處搜集標本并著手對感染患者的T細胞亞群進行評估。經過相當數量的樣本分析后,發現其特點和常見的病毒感染大為不同:患者發熱一周后,T細胞中的CD4、CD8迅速下降至僅有200左右,這一變化甚至早于胸片所提示的明顯影像學改變。
基于上述原因,協和團隊最早提出,可以通過T細胞亞群的改變來早期診斷SARS。團隊進一步研究和探討了SARS早期淋巴細胞亞群變化的特點,提出了激素的個體化治療原則,成功應對協和的SARS疫情。2007年,團隊參與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的臨床與基礎研究”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十年追蹤,首繪健康人群衰老趨勢圖
“大考”的過關大大提升了研究團隊的信心,他們決心將免疫功能檢測推向更廣闊的應用平臺。
2006年起,李太生團隊依托免疫功能檢測等技術平臺,完成了一項針對1068名18歲至80歲健康人群的大規模免疫功能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健康人群免疫功能指標在各個年齡段的正常參考值范圍及其隨年齡的變化趨勢。2016年,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衰老領域影響因子國際排名第一的《Aging》雜志上,為臨床上評價和監測健康人群的免疫功能提供了更加精準的指標。
雙管齊下,為感染與非感染疾病診治提供支撐
除艾滋病與“非典”外,20年來,免疫功能檢測已全面應用于多種感染性疾病,如慢性乙肝、手足口病、EB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熱等,為其監測評估與科學診治提供可靠依據。
對于非感染性疾病而言,人體免疫功能是疾病發生和發展的重要背景因素,對其進行評估可為疾病診斷、治療及預防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因此,該平臺也逐漸成為自身免疫病、腫瘤、器官移植、血液系統疾病、重癥監護醫療、老年醫學及保健等學科的有力輔助工具。
協和感染內科和風濕免疫科合作研究發現,紅斑狼瘡患者的免疫功能(T細胞數量)與巨細胞病毒感染有關,這一發現將為此類疾病的診治提供思路。研究成果相關論文已被《Medicine》雜志接收,并將于近期發表。
隨著協和其他各臨床科室對免疫功能的認識日益完善,免疫功能檢測所發揮的作用也愈發廣泛,平臺所承擔的檢測量隨之增加,2018年度的檢測人數達13843例。平臺的技術水平和臨床應用實力均位居國家乃至國際前列,是基礎研究向臨床轉化的典范。迄今為止,團隊在該領域累計發表文章118篇,其中SCI文章49篇。
展望免疫功能檢測平臺的發展趨勢,研究團隊未來將注重從數量評估向質量評估的轉變,希望能用更加完善的免疫功能檢測與評估體系提升相關疾病的臨床診治水平。
(協和醫院 劉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