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報道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院校報道

中國醫學科學院11項成果及1位人才榮獲2021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項目獎和人物獎

爆草黑丝美女|韩国19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91精品国产自产精品男人的天堂|sm鞭打高潮喷水抽搐调教玩弄

2022年11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發布《北京市人民政府關于2021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京政發〔2022〕33號)。中國醫學科學院11項科研成果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含一等獎2項、二等獎9項。同時,阜外醫院宋江平教授榮獲北京市杰出青年中關村獎。本年度申報數量和獲獎數量均創歷年新高。


中國醫學科學院獲獎項目清單

項目獎名單.png 


中國醫學科學院人物獎獲獎清單

人物獎名單.png 


獲獎項目及人物簡介

一、阜外醫院吳永健團隊 老年主動脈瓣疾病新型微創診療技術體系的建立發展和應用推廣


01-阜外醫院吳永健.png 


項目組從零開始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新型老年主動脈瓣疾病微創介入技術體系,創新研發四款人工介入瓣膜并轉化應用到臨床。目前全國已有近400家醫院開展了該技術,近二萬患者通過該技術得到了救治,北京地區在該領域居全國之首。項目組多次受邀在國際會議演示經皮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手術,在JACC等行業頂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二、阜外醫院鄭哲團隊 心臟移植關鍵技術的建立研究及應用推廣


02-阜外醫院鄭哲.png 


項目組經過近20年的探索研究,連續攻克心臟移植核心難題,建立心臟移植關鍵技術體系,完成1096例心臟移植,為全國最多,患者中長期存活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此外,項目組將系列關鍵技術在全國規范推廣應用,取得良好效果。

 

三、腫瘤醫院馮利團隊 基于扶正解毒理論抗腫瘤中藥新藥研發轉化與臨床應用


03-腫瘤醫院馮利.png 


腫瘤醫院中醫科主任馮利教授帶領團隊,傳承孫燕院士“扶正”抗癌理論,結合新的放化療、靶向、免疫治療及炎癌轉化機制,創新性提出“扶正解毒”理論,形成抗腫瘤中藥新藥研究創新模式,并完成成果轉化,對中醫藥抗腫瘤治療體系的建立具有開拓及里程碑意義。


四、藥物研究所劉玉玲團隊 基于復合超分子的脂質納米載體提高天然藥物成藥性關鍵技術及應用


04-藥物研究所劉玉玲.png 


在劉玉玲教授帶領下,項目團隊針對天然藥物成藥性限制及納米技術發展困境,聚焦科技前沿,構建了基于復合超分子的脂質納米載體技術平臺,用于二萜類、黃酮多酚和多肽類等天然藥物的成藥性研發,實現了腫瘤靶向、免疫靶向和粘膜遞送,從安全性、有效性和順應性多個維度,提高了天然藥物成藥性及臨床價值,獲專利授權30余項,發表論文30余篇。通過關鍵技術應用,培育4項自主知識產權原創新藥成果,并在北京地區實施轉化,推動了基于納米技術的天然藥物發展。


五、協和醫院翁習生團隊 可塑性骨填充材料的創新關鍵技術建立及推廣應用


05-協和醫院翁習生.png 


骨填充材料是骨科臨床應用最廣泛的生物材料,開發優良的人工骨填充材料是全球熱點及難點。翁習生教授率領團隊經過十年潛心研究,研制成功可塑性人工骨填充材料,具有良好臨床應用效果,社會效益顯著。取得了突破性創新成果,解決了我國既往缺乏可塑性骨填充材料的難題,使我國在骨填充材料方面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為我國在國際上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六、阜外醫院張健團隊 中國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機制和精準診治研究和成果推廣


06-阜外醫院張健.png 

項目明確了我國心衰心肌病防治現狀,填補了領域內多項空白,形成了立體的中國心衰心肌病防治與學科體系。項目組以第一作者和(或)通訊作者身份在Circulation、JACC、Nature Cell Biology、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等心血管領域頂級期刊發表論著101篇(其中IF>20,2篇;IF>10,7篇),Nature子刊3篇,總影響因子234.33分,作為通訊作者單位牽頭撰寫中外指南12部,出版各類著作10部。


七、藥物研究所杜冠華團隊 缺血性腦卒中防治藥物研發臨床前評價技術體系建立與應用


07-藥物研究所杜冠華.png 


項目根據缺血性腦卒中的疾病特點,通過對缺血性腦卒中防治藥物研發的理論探索和技術創新,整合藥物發現和藥物成藥性評價,建立了缺血性腦卒中防治藥物發現和臨床前評價技術體系。為科研機構和企業提供了多項技術服務,完成了多項缺血性腦卒中藥物的發現和評價工作,取得突出成績。除臨床前研究的候選藥物外,推動2個新藥獲批上市,2個新藥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取得了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為我國缺血性腦卒中防治藥物的研發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八、協和醫院黎明團隊 兒童青少年肥胖不同代謝類型的精準識別和預警新體系的建立及應用


08-協和醫院黎明.png 


聚焦兒童肥胖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建立國際珍貴的兒童肥胖代謝異常大型隊列——BCAMS,開創性地建立基于代謝特點的兒童肥胖新分型和預警體系,發展早期精準防控支撐技術;發布首版《中國兒童代謝健康型肥胖的定義和篩查專家共識》及《中國兒童肥胖評估、治療和預防指南》,發起“終止兒童肥胖”中國公益行動,為推動兒童肥胖的精準管理新模式做出積極貢獻。部分為國際領先,部分填補國內空白,很具有先進性、創新性和實用性,應用前景廣闊。

 

九、病原生物學研究所錢朝暉團隊 新冠病毒譜系劃分及進化動態分析體系的建立及應用(參與)


09-病原生物學研究所錢朝暉.png 


項目聚焦新型冠狀病毒譜系劃分和演化動態研究,取得一系列創新性成果:率先揭示新冠病毒分為S和L兩個主要譜系,為新冠病毒基因組的譜系劃分和進化分析奠定了重要基礎,被廣泛應用于流行病學研究;構建新冠病毒分層次譜系劃分系統,揭示S和L譜系在致病性方面的差異,為疫情的科學防控提供了理論基礎;論證了為何新冠病毒只可能來源于自然,而不可能由人為制造,被新華社等國內外媒體廣泛報道。


十、基礎醫學研究所趙春華團隊 重癥危重癥新冠肺炎精準診治臨床策略的建立與應用(參與)


10-基礎醫學研究所趙春華.png 


項目針對新冠臨床重癥危重癥的救治難點,國際上率先評價了間充質干細胞治療重癥COVID-19的安全性和療效,研究成果被列為美國NIH治療COVID-19指導規范的首篇核心文獻;項目組通過外周血PBMC單細胞測序,發現間充質干細胞輸注調控免疫系統功能治療COVID-19的新機制,并建立特異性新冠中和抗體的快速研發體系。牽頭國內多中心臨床試驗,驗證可利霉素治療COVID-19的臨床療效。根據項目研究成果,2021年1月國家藥監局批準了可利霉素治療重癥COVID-19的國際多中心III期臨床試驗,為我國自主研發的1類原創新藥走向世界做出重要貢獻。


十一、輸血研究所付萍團隊 畜禽疫病快速診斷技術研發平臺的建立與應用(參與)


11-輸血研究所付萍.png 


項目通過快速診斷技術研發平臺創建了診斷技術和試劑盒26 種,獲國家一類新獸藥證書2項,國家發明專利10項,發表論著56篇(部),有力提升了我國動物防疫體系末梢對動物疫情快速感知識別能力,在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情防控中做出了重大貢獻,社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十二、阜外醫院宋江平

12-阜外醫院宋江平.jpg 


宋江平,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成人外科5區副主任,心血管植入材料臨床前評價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2006年本科畢業于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2013年博士畢業于北京協和醫學院,是我校本土培養青年學者,先后獲得“國家杰青”和“北京杰青”資助,并入選我校長聘準聘教授系列。宋江平作為青年心臟外科醫生,在完成繁重臨床工作同時;原創性構建基于心血管病理和多學科交叉立體研究策略,建立等待移植患者分類體系,被寫入歐洲心血管教科書;提出預警心肌病患者猝死標記物和發現阻遏心臟炎癥激化導致惡性心衰的靶向藥物,被歐洲心衰指南向全球同行推薦;在國內率先開展基因編輯“豬心”到恒河猴心臟移植臨床前大動物實驗,為開拓心臟移植新的供體來源提供可能。繪制正常心臟、血管、瓣膜精細細胞圖譜,解析心衰免疫微環境,為心衰免疫靶向治療提供理論依據;發現晝夜節律紊亂導致心衰機制與飲食干預途徑,為航天深潛人員健康提供支撐。以通訊或第一作者在心血管頂級期刊發表論文59篇,多項研究成果被寫入指南,當選為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空間生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


供稿:科技管理處

編輯:戴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