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是一個大破大立的時代,人類在知性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如今,中國科學也在經歷自己的“文藝復興”。本期《柳葉刀》社論對中國科研發展給予厚望。文章提出,眼望世界的中國可以通過促進國內外醫學研究者的協同合作來擴大其科研復興的影響。惟其如此,中國的科研影響力才能達到最大。現全文轉載如下:
本期《柳葉刀》封面人物是列昂納多·達·芬奇,我們以此紀念這位巨人逝世500周年,他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鮮明的面孔之一。文藝復興是一個大破大立的時代,人類在知性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進步也伴隨著顛覆性的巨變。變革的端倪在帕多瓦大學等早期大學中已經初現,學者們編纂醫學典籍的工作引領了思想之新風。1453年,達芬奇剛滿一歲,此時的君士坦丁堡淪陷于奧斯曼鐵蹄之下,拜占庭帝國從此成為歷史,這為世界帶來了新的秩序,也為人類開拓出更廣闊的的視野。15世紀中葉的歐洲初識印刷的威力,新的技術讓思想傳播得更快、更遠。文藝復興雖與今世已有數百年之隔,但兩個時代彌漫的氣息卻不無相通之處:人們都對未來充滿不確定,而不少今人也如古人一樣,憂慮著變動的世界秩序中的權力平衡。
文藝復興的繁榮得益于贊助制(投資方式的一種)。贊助制促進了新發現的產生,也激發了人們在變革的世界中對個體及國家進行反思。如今,中國科學也在經歷自己的“文藝復興”。中國政府通過擴大高等教育規模、促進科研發展等科研優先政策,彰顯了科學對社會及經濟發展的重要價值。科學家得到了尊重。大量投資使政策得以落實。經合組織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的科研投入高達4430億美元,僅次于世界第一位的美國(4840億美元)。結果擲地有聲:中國研究者2018年發表的科研論文總量居世界首位,預計在接下來的十年里,中國論文引用量仍會高居世界前列。
中國在計算機及諸多自然科學領域引領前茅,但在醫學領域的科研影響力則較為有限。僅以《柳葉刀》期刊為例,中國作者的投稿量僅次于美英,位居全球第三位,但中國作者主導的研究卻僅有極少一部分可堪發表。在中國研究數量和質量普遍提升的背景下,不遠的將來便可能有醫生靠臨床上更為敏銳的洞察力提出有價值的研究問題,同時研究方法上的突破也計日可期,好問題配以新方法,中國醫學成果的發表很可能獨領風騷。中國科研的強項有遺傳學、人工智能及傳統醫學等。中國的疾病負擔也推動著一系列研究,癌癥、高血壓、呼吸疾病和環境衛生方面的研究便是幾個典型。此外,中國雖地大物博,資源卻分配不均。如何改革醫療服務才能更有效地實現全民醫療保障?相關研究亟待開展。非傳染性疾病的控制也是一大難題,中國如此,其他國家亦然。因此中國的解決方式可以啟發世界,而其他地區的經驗也能助推中國慢病之解決。
不過,在有些人看來,中國科研的障礙仍然存在。這些障礙來自于外界對中國管理松散、行為不端和干擾的報道,而對于中國的無知、偏見和恐懼又加劇了這些外界報道的影響。要消除外界對于中國這些態度的障礙至關重要,因為這些障礙只會慫恿人們孤立研究、拖延創新,而且不利于對病人的醫療護理。為了保證醫學研究的價值和透明度,所有國家都應該強化科研機構的治理,不僅要保護參與者,還要捍衛科學的整體性。國家對科學的態度也會影響人們對科學的看法。杰出的科學研究能促進新思想的產生,但也時常伴隨顛覆性的后果。文藝復興時代科學家伽利略的經歷便是明證:當科學發現與主流意識形態格格不入時,沖突在所難免。任何阻礙科研透明、扭曲激勵機制或有損科研獨立的行為都會造成偏見,而偏見往往與科學為敵。一個好的出路便是加大開放,通過不同國家科研工作者間的合作使科研更開明。合作會打破壁壘,促進研究結果廣為應用,同時建立互信機制。
參與到科學研究中的好處不僅限于科學。在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物理學家之間保持了學術交流并互相尊重文化意識,這有助于兩國關系的緩和。同樣地,醫學應該是研究者們可以保持交流的安全領域。各國間的差異或許會造成疏遠,但醫學卻有能力團結世界,各國的臨床工作者和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們都有共同的目標,也面臨著相似的挑戰。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分享數據和思想、促進醫學發展不會讓這個國家容易受到傷害,而恰恰是一個國家科研活力的體現。
眼望世界的中國可以通過促進國內外醫學研究者的協同合作來擴大其科研復興的影響。惟其如此,中國的科研影響力才能達到最大。各國科研工作者如能通力協作,聯合在一所“世界大學”之中,那么一個地區的醫療進步也會推動整個世界的研究進展。
(柳葉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