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進展快報 第46期】
病原生物學研究所與皮膚病醫院團隊合作完成的我國淋病奈瑟菌基因組流行病學研究以題為《A Whole-genome Sequencing Analysis of Neisseria gonorrhoeae Isolates in China: An Observational Study》的論文在柳葉刀雜志社3月1日出版的 《E Clinical Medicine》雜志以封面主題文章形式發表。同期配發了世界衛生組織淋病和其他性傳播感染合作中心專家 Magnus Unemo博士等撰寫的評述文章《Now Is the Time to Implement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in the Glob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Surveillance for Neisseria gonorrhoeae?》。
淋病是由淋病奈瑟菌(淋球菌)引起的全球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2016年全球有8700萬新發感染。我國淋病發病率在2016年至2017年間增長了20.7%。未經治療的淋病可導致嚴重影響生殖健康的并發癥,包括異位妊娠,不孕等,并可增加HIV傳播。淋病的公共衛生管理除了相關的預防措施和早期篩查發現,特別依賴于有效的抗生素治療。但是,淋球菌對抗生素耐藥性的快速發展和擴散已大幅降低多種抗生素治療淋病的有效性,從而嚴重威脅淋病控制效果。因此,監測和追蹤耐藥淋球菌的傳播是全球性傳播疾病防控的重點領域之一。
皮膚病醫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在國家衛生健康委領導下,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中國淋球菌耐藥監測系統,長期監測淋球菌對傳統和目前用于淋病治療的多種抗生素(特別是目前一線治療藥物頭孢曲松)的藥物敏感性。病原所與皮膚病醫院合作,從該系統中獲得了來自11個?。ㄖ陛犑?、自治區)的435株臨床分離株,其中包括112株頭孢曲松低敏株?;诙辔稽c序列分型(MLST)研究發現流行的主要序列型(ST)是ST7827、ST7365、ST1600、ST7367和ST7363,未發現美國的主要流行型別ST1901。研究組采用二代測序技術完成了435株淋球菌的全基因組測定(WGS)和分析,將目前國際數據庫中的2077株淋球菌全基因組數據納入數據集進行全面的系統發育分析發現,淋球菌在進化過程中分為兩個譜系(Lineage, L):L1和L2,其中L2的菌株進一步分為9個子譜系(sub-lineage, L2.1-L2.9)。美國的主要流行型別 ST1901主要分布于 L2.6和 L2.1,且分布于L2.6的 ST1901菌株主要是頭孢低敏/耐藥克隆群,分布于 L2.1的 ST1901菌株是頭孢敏感克隆群,這種區別是傳統的分型方法無法區分的,顯示出WGS技術在淋球菌耐藥菌株追蹤與鑒定的優勢。我國的菌株中分布于L2.8的ST7363菌株均含有易導致頭孢耐藥的mosaic penA結構,且對頭孢曲松的最低抑菌濃度明顯高于分布于L2.6的ST7363菌株。
該研究評估了淋球菌抗生素耐藥性基因型與表型之間的關聯,并與來自美國和英國的淋球菌全基因組數據進行了比較基因組學研究,發現我國的主要流行型別與歐美的流行型別不同。根據系統發育分析提出了全新的淋球菌分類方法。該研究是亞洲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基于WGS的淋球菌研究工作,加深了對耐藥淋球菌在中國傳播和動態的了解,其研究結果不僅可以作為中國未來研究的基線數據,也有助于了解耐藥淋球菌在區域和全球層面的傳播情況,為全球監測計劃的實施提供數據,引起了全球同行專家的高度關注,為全球進一步深入開展淋球菌耐藥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
該研究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2016-I2M-3-021)獨家資助下,由病原所金奇研究員、彭俊平研究員團隊與皮膚病醫院陳祥生研究員、尹躍平研究員團隊合作完成。
(病原生物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