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報道

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 院校報道

白巖松與中國醫界領軍聊學醫:協和醫學院是培養醫學精英、造就醫學大師的搖籃和「黃埔軍?!?/h3>

爆草黑丝美女|韩国19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91精品国产自产精品男人的天堂|sm鞭打高潮喷水抽搐调教玩弄|果冻在线|日本大尺度吃奶呻吟视频|久久久久黄片|北条麻妃av免费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人妻|亚洲最大天堂无码精品区,日韩 欧美 国产精品,国产肉丝袜在线观看,最爽无遮挡行房视频,成人H视频在线观看,糖心vlog冉冉,蜜桃产品一二三产区

編前語

6月11日上午,著名媒體人白巖松與四位中國醫界領軍人物關于學醫的巔峰對話引發熱議。全網20多個媒體平臺同步直播,逾500萬人線上觀看。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院士,北京協和醫學院副校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院長張抒揚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院長、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胡盛壽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國家癌癥中心主任、北京協和醫學院教授赫捷院士不僅分享了他們學醫、成醫、從醫的智慧和感悟,更就白巖松與觀眾提出的熱點問題展開碰撞。小編將精彩亮點提煉整理分享大家。


cbceab10991e44e7868da81a93d9473f.png


訪談要義

胡盛壽:協和醫學院培養出來的醫生,他們不僅有扎實的臨床功底,同時還有很超前的對學術、專業的理解和視野,包括長遠的發展,國際視野等等。它會一直引領著你不斷地求學,給你不同的興趣,在不同的階段不斷地傳遞給你信息。


張抒揚:協和醫學院是培養醫學精英、造就醫學大師的搖籃和「黃埔軍?!?。來到協和醫學院上學的同學們,你們能夠得到在中國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協和三寶」,即教授、病案、圖書館。


赫捷:協和醫學院有百年歷史傳承,擁有眾多院士和醫學大家,同時具有嚴謹的教學體系和扎實的臨床訓練,這在國內醫學院校中是首屈一指的。


王辰:我們希望孩子們在協和醫學院發生兩點變化。第一點,他內心的善良、悲憫能夠得到更進一步的強化和升華;第二點,培養出他的專業能力和水準。專業水準是能夠充分實現其人文情懷的至要根據。人性上的善良悲憫和專業上的深刻、廣博、精到,會是他將來成為良醫的決定性因素。


76a55ec8008a489c93dd065f0f9c5e1d.png

21edd49a61dd4bb28e4bf298941bf3cd.png


白巖松:協和醫學院的「壹號禮堂」是一個充滿歷史的禮堂,它建成已有101年。1924年,訪華的泰戈爾在這里度過他64歲生日;1925年,孫中山先生的追思會在這里舉辦……現在,我們身后有很多座位「虛席以待」,因為眼下正值「畢業季」。當我作為一名老師帶畢業生時,每當「畢業季」學生即將走向社會時所看的一本書里,一定有一本是與「協和」有關。我為什么讓他們即將走上社會時看與協和有關的書?因為我要讓他們知道,什么是專業主義,什么是職業精神。

隨著10日下午最后一科《地理》科目考試結束,今年高考除上海、天津,已全部結束。北京6月25日就會出分,開始填報志愿。之前很多人或許還朦朦朧朧,現在一定愈發清晰,想要在未來學醫的考生們,一定關注著今天的直播?!肝夷苋f和醫學院嗎?我能通過在那兒學醫將來成為『大醫』嗎?」


eb9bf6fb28fa45bbada1c9653d53e900.png


為何學醫?

協和醫學院給你們最重要的改變是什么?


白巖松:我要問第一個問題,相信此時也有很多考生在關注這個話題,大家當初為什么想學醫?


胡盛壽:我學醫的原因可能代表很多想要學醫的孩子和家長。我鄰居的媽媽經常在家里咯血,當時我不明白,小孩子總覺得很可怕,但直到有一天那位母親去做了心臟手術,回來以后整個人完全變了,這一幕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這件事在我準備上大學選擇讀什么專業時,對我影響很大。我很榮幸,因為這件事我不僅選擇了學醫,還選擇了心血管相關的專業。


aa43bd015107446b92980101f632408e.png


張抒揚:我選擇學醫很重要的一個理由與胡院長有相似之處。我好朋友的母親在她上小學三年級時因風濕性心臟病去世,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我立志學醫希望將來能幫助人,救治人,讓小朋友們都沒有幼年的悲傷和不幸。


119d0fd81f4d4b36ad71d19f2996f799.png


赫捷:我學醫其實有點偶然,考大學填寫志愿時是把醫學院作為第三志愿的。當我聽到我被醫學院錄取時,腦海里第一個想到的是醫生的天職是「救死扶傷」。這個救死扶傷就是我最初信仰的開始。


d5c6ad29e1124e3d88d7ea12d309a84e.png


王辰:我是遵父母之命。我的父母都是文科老師,家中沒有學醫的。但是以他們對醫學、醫生的理解,認為我的秉性或許適合學醫。因為,我父母覺得這個孩子可能比較有悲憫心,愛幫助人,于是他們強烈建議我學醫。其實,那時我的興趣偏于建筑。


42f92fa5cd864263942b35a1f77b19be.png


白巖松:協和醫學院給你們印象最深、最重要的改變是什么?


胡盛壽:要想學醫,自然要選最好的醫學院。我大學是在武漢同濟醫學院上的,在協和醫學院上的研究生。協和醫學院所傳遞出來的是精英教育,這里有最好的老師,他們的言傳身教,作為大師的深厚教學和知識傳授的功底,那種「老師樂道」的精神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無論學什么,總希望有最好的老師來教。我在協和醫學院感受最深的是這里有非常獨特的教學文化。舉個例子,比如某些課程的教學方式,一般我們在醫學院的書本上學得很多,但協和醫學院是把書本教育和臨床實踐教育緊密融合在一起,讓你在實踐中更加生動或者透悟地去感受知識為這個專業的發展起到了什么樣的積淀作用。


張抒揚:我畢業于北京醫科大學,畢業后懷揣著夢想來到了協和醫學院(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接受五年碩博連讀的培養。協和醫學院給我的印象是她獨特的學術、品質和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屬一流,是其他國內醫學院校所不可比擬的。它是培養醫學精英、造就醫學大師的搖籃和「黃埔軍校」。


赫捷:協和醫學院給我們最大的傳承是協和文化。一個大學或者說一個醫學院之所以有名,并不在于學生有多少、高樓有多少,而在于學者有多少。就在這所禮堂,這里誕生了眾多的院士和大家。協和是大家輩出的地方,我們熱愛協和,熱愛這方熱土。


王辰:協和成其為協和的核心要素是協和的文化。文化以價值觀為導向,是每個人行為的一種無形的遵循。百年來深厚的文化積淀,我想是協和最寶貴的東西。如果總結協和的精神,我們討教過很多老師、很多專家教授,大家比較一致的想法是,首先,協和是一個「尊科學濟人道」的地方。協和的校訓就是「尊科學濟人道(Science for Humanity)」。協和的定位是以「科學醫學(scientific medicine)」為特征的現代醫學在中國的肇始者、實踐者、推動者、引領者??茖W醫學是醫學中的一個門類。醫學有很多種模式,從發自遠古的神靈主義醫學模式,到后來的自然哲學醫學模式,再到現在以科學為主要根據,但遠不限于科學的科學醫學,是協和在中國系統性地創立和推動、發展起來的。近現代中國醫學界大部分的專業或者專科的宗師級代表人物,多是從協和走出去的。協和之所以在中國醫學界乃至世界醫學界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與它具有堅定的學術本源思想——科學醫學思想,與它在奉守執行這種學術本源思想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化和心理特征有深層次的關系。

協和文化的另一個特征,就是「寓高貴于樸實」。協和的教師、大夫、研究者有一個普遍的特點,就是不躁、不張揚,說話、做事很樸實、平實,但一旦和他們接觸后,你會感到他們是讀過書、想過事的,他們是真有技能上的本事和學術上的深度和把握的,這是協和醫學院一個很重要的特點。特別是從協和的代表性人物身上,能夠很真切地感受到這一特征。

協和醫學院還有一個心理和文化特征就是「以天下為己任」。協和人不能只想自己的事兒,協和人要想醫學界、社會、老百姓、國家的事兒,乃至要想人類和世界的事兒。協和醫學院是中國的協和,也是世界的協和;協和是患者的協和,也是人類的協和。

再有,協和精神中有「助眾生求福祉」的使命與責任感。近年,世界醫學界逐漸興起「One Health」的觀念?!窸ne Health」直譯為「同一健康」,深刻理解「One Health」實際上與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大同」思想一脈相承,因此,可譯作「健康大同」。其境界是不但自己好、周邊人好、種群好、國家好、人類好、世界好,乃至跟人、人類周邊的動物、植物、生態環境、星球環境都健康地融為一體,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當今世界,碳排放問題、氣候變化問題,都在大醫學、大衛生、大健康的考慮之內,而協和有這個思想才能成其大者,這是協和醫學院最可貴的。


協和醫學院如何成就「大醫」?

白巖松:王辰院士講了「大」,的確,我相信很多學子特別想到協和醫學院來學醫,是相信「我要在協和學醫了將來我就能成為『大醫』」,但是你可能一出發的時候就要帶著「大」的志向,你才可能跟將來的「大醫」連在一塊。而且剛才有一句話特別觸動我,「寓高貴于樸實之中」。其中有一個小細節,比如說所有的協和人都知道張孝騫大師。張孝騫大師在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給一個普通的女性看病,一眼就認出30多年前我給你看過,就能夠聯想到她30年前一直到現在的變化,這一個小細節就是「寓高貴于樸實之中」。想成為「大醫」,就要從大志向開始。胡院士,特別想問您一個問題,孩子們該帶著什么來學醫?


胡盛壽:孩子本身要對學醫有興趣,當然這個興趣有不同的成分來構成。我自己覺得,在世間所有的職業當中,醫生這個職業有它獨特的一種支撐作用。因為我們平常都說,人一輩子可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事,你都會求人,一輩子有兩件事,那時候會很脆弱,需要有人來幫助你。第一個是你碰到了不公平的事情,會有人替你站出來主持公道,他有能力來替你主持公道,這就是好的律師、法官;第二件事是所有人都會碰到的,就是生老病死,這是人最脆弱的時候,你希望有一個很有愛心的人來幫助你,他又有能力來幫助你,就是醫生。所以自古很多有志向的人會說,「寧成良醫,不成良相」,醫生這個職業本身就賦予他非常崇高的人性善良。所以剛才王院長講協和的文化當中一個核心就是有慈悲心腸,對一個學醫的孩子來講,我們白話說平常要樂于助人,但是你要想學醫,對一個孩子來講,就像剛才王院長說,他的父親覺得這個孩子比較善良,適合去學醫一樣的道理。因為你在學醫的過程當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病人,他是最脆弱的,他的訴求會非常多,所以除了你要有非常強的專業知識,有本領來處理這些疾患,還要有另外一方面更重要的,就是要有很強的悲憐之心,要體諒患者痛苦的狀態,給他以希望,同時你去解除他的痛苦。對于學醫的孩子來講,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白巖松:在協和醫學院的教育歷史當中有一個小細節,我印象很深,也是協和的傳奇之一。當初林巧稚從鼓浪嶼出來要考協和,其他幾科考得都蠻不錯,在考英文時突然有一個學生在考場里暈倒被抬了出去,她放棄了考試出去參加救援,直到那個孩子被救過來,但這個時候她已經來不及繼續考試了。但是監考老師報告了學校。學校一查,前幾科的成績很好,英文雖然沒有成績,但她體現出了一種很難擁有的大的悲憫,于是把林巧稚當年就招到了協和醫學院。所以,這也代表著一種選人的標準。王辰院士,很多年前臺灣作家張曉鳳在送孩子上小學時的那天有一句著名的感慨,說「今天我交給你一個孩子,明天會還我怎樣的一個?」,今天很多家長可能也是這樣一個想法。聽你們講完,要把孩子交給協和醫學院,8年后會還給我怎樣的一個?20年、30年后會還給我怎樣的一個?


王辰:這是太重要的問題。我們努力使就讀協和的孩子們在學校發生兩點變化。第一點,他內心的善良、悲憫能夠得到更進一步的強化和升華。孩子的善良和悲憫之心是自然的、純樸的,但需要一種專業精神的把握,需要一種更高境界的升華。在協和,我們會努力在這一點上,努力在人文精神和現實行為上培養他。比如,林巧稚就是這樣一個有愛心和扶助心并在學校得到強化的人,這使她后來成為「萬嬰之母」。有一個故事——協和醫學院的教授謝少文,在文革中被打倒,被罰去掃地,工資也被停發,生活很困難。有一天,他在掃地時,旁邊有一個穿白大衣的人翩然而至、又翩然而去。過去之后,他發現兜里多了一個信封,他掏出來一看,發現里面有錢,他正要拿著錢追上還回去,這時他發現信封上有一行很娟秀的鉛筆字,寫著「It’s not money,it’s friendship」——「這不是錢,是友誼」。寫成英文是防「造反派」看到。那個穿白大衣的人就是林巧稚。林巧稚本性的善良,她在協和所受到的專業教育,使她成為能夠執守善良的人,她不分貴賤,不分這個人是走運的時候還是倒霉的時候,在醫生的眼睛里,人無論高低貴賤,在本質上都是平等的。協和有一大批人,平實、善良、質樸,同時又以專業精神的方式體現出來。

第二點變化就是專業能力和水準。專業水準是能夠實現人文情懷很重要的根據。人性的善良程度和專業上深刻不深刻、廣博不廣博、精到不精到,這會是他將來能不能成為良醫的決定性因素。協和會教授他們與醫學相關的三大基礎知識體系:自然科學與技術、社會科學與方法、人文學科與文化,在這三大醫學基礎之上,衍生出富有人文和科學精神的現代醫學。其中,科學是現代醫學最重要的、最本質的特征,這種科學的教育和訓練在學校會得到實施和強化。


白巖松:林巧稚大師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彌留之際,留給這個世界上最后的一句話是「快!快!產鉗!產鉗!」。她想的是自己還在崗位上,就是在這句話當中告別這個世界。你就知道協和的教育以及后來在她從醫的這一生當中,什么是她最重要的。張院長,什么樣的學生進協和醫學院8年后會成為您醫院里未來的頂梁柱?


張抒揚:從協和醫學院的畢業生可以看到,協和醫學院的教育是小規模精英教學。從辦學起是8年學制,現在有「4+4」的模式,兩種學制使得優秀人才有更多機會來到最好的醫學院學習醫學。醫學需要不斷地探索,不斷地揭示未知。在醫學教育過程當中,需要傳授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培養終生學習能力,培養對這份職業堅持和堅守。所謂醫學,我理解是仁心和仁術。醫生是崇高的職業,醫生應是仁愛之士。古代有言「夫醫者,無仁愛之心不可托也」,仁心和仁術集醫生一身,只有仁心之上承載著醫術,才能夠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我們從協和醫學院的畢業生可以看到,他們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受協和「三基三嚴」的教育和影響,有著嚴謹治學的態度,又有很好的英文水平和國際視野。因此協和醫學院的畢業生就是「厚積薄發」,具備成大才的素質和素養。在協和醫院,我們每年所接納的新入職的醫生中,一半以上都來自于協和醫學院的畢業生。


白巖松:赫院長,我特別想知道的是,總結過去,協和醫院在您身上做對了什么?在協和整個培養人才的教育過程中做對了什么?今后必須堅持要繼續做對什么?


赫捷:協和醫學院通過嚴謹的教學體系和扎實的醫學基礎教育,培養的學生都是最頂級的學生。我們發現這些醫學生剛畢業的頭幾年差別不大,時間越長,協和8年制的學生就越體現出優秀。無論是從事臨床還是基礎,這些學生因為有嚴謹的教學結構,扎實的基礎教育,將來有更多的成功機會。有些協和8年制的學生很年輕就晉升了副教授、教授,甚至成為主要學科的學科帶頭人,有的還走上了院級的領導崗位。還有一些人,盡管沒有從事臨床或者基礎研究,從事了醫學有關的技術、商業、藥業,也能脫穎而出。如果單從醫院院長的角度來說,我院需要更多的協和醫學院畢業的學生。


學生學醫要想成為大師,由誰引領?

今天的「張孝騫」「林巧稚」是否還在?

白巖松:學生學醫都想成為大醫,但是成為大醫前面必須有引領的老師,胡教授,您在醫學院學習的過程中,哪一位或者兩位大師對您的引領作用是最大的?細節是什么?


胡盛壽:俗話說名師出高徒,你要選擇學醫,當然是要有一個好的醫學院。好的醫學院最重要的是他的師資力量。這一點可能我感觸比較深,從武漢同濟醫學院再到研究生教育,本身這個差別轉化有關系。協和醫學院一個很鮮明的特征就是教學有獨特的文化,其中有一個特征就是這里是優秀的大師聚集的地方。從我個人而言,我從醫學院畢業,選擇了心臟外科醫生,我覺得我很幸運,雖然大學不是在協和醫學院上的,但是在選擇自己從事的專業的時候,一下子到了協和系統,選擇了心臟外科,最重要的是你碰到的一批經過了協和那種系統教育的老師,他們所傳遞給你的,包括從基礎知識再到你的臨床能力,再到你的人文修養。再到高一個層次。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協和在引領整個醫學、臨床醫學和基礎前沿醫學的發展,所以這種東西是無價的。就我個人而言,我的碩士老師是全國最知名的心臟外科醫生,比如郭加強教授,還有朱曉東教授,他們身上最能夠詮釋什么是協和教育,什么是協和培養出來的醫生,他們不僅有扎實的臨床功底,同時還有很超前的對學術、專業的理解和視野,包括長遠的發展,國際視野等等,他一直在引領著你不斷的求學,總是不斷地去引領你,給你不同的興趣,在不同的階段不斷地傳遞給你信息,使你對所學越來越有興趣,給你傳遞對知識的強烈的追求的欲望,這也是協和老師傳遞出來的給學生的不同的東西。


白巖松:張院長,也許今天很多正在關注這場直播的學生會關注這個問題,你們提張孝騫、提林巧稚,那是過去。今天的「張孝騫」是不是還在?今天的「林巧稚」是不是還在?


張抒揚:我們在協和精神的指引下,受到老一輩比如張孝騫、林巧稚、曾憲九等諸多著名教授的影響。我受協和熏陶培養,我的導師方圻教授、金蘭教授,還有整個內科學系的教授對我都產生深刻的影響。呼吸病學教授羅慰慈,免疫病學教授張乃崢,傳染病學教授王愛霞,腎臟病學教授畢增祺,血液病學教授張安、張之南、李蓉生、潘家綺,消化病學教授潘國宗、陸星華、柯美云,心臟病學教授紀寶華、朱文玲等等,可以說數不勝數。現在還活躍在臨床教育一線的醫學大家們更是深刻影響著當代協和人,兩院院士邱貴興院士、郎景和院士、趙玉沛院士,德高望重、才學深厚、桃李天下;風濕免疫科張奉春教授、泌尿外科李漢忠教授、神經病學系崔麗英教授等一大批教授,都是今天醫學界著名的專家,都是影響著今天協和年輕人的老師們。在他們身上,仍然能夠看到先輩們的影子,張孝騫教授、林巧稚教授、曾憲九教授的精神尤在,老協和的學術思想與嚴謹工作作風仍在傳承與發揚。


白巖松:王辰院士您是怎么看待協和的8年制和精英教育的?


王辰:坦率講,我們本不大愿提所謂「精英教育」,但醫學教育確實不敢不是精英教育,因為,醫學教育出來的人是面對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人,這批人如果品德不高尚的話,這批人如果才華不出眾的話,他會誤事,他所誤的不是一般的事,而是健康乃至性命這一人的終極利益。因此,醫學教育一直定位于高標準教育,也就是大家所說的「精英教育」。這個說法可能不一定能為所有人理解,但醫學確確實實應該定位在精英教育上,這不是這個行業的人自詡精英,而是這個行業的人不敢不是精英,如果他不是精英,他的品德和才華不夠出眾,他將來做醫生是要出問題的。所以,我一直認為,「庸醫之害甚于無醫」。


白巖松:在去年「兩會」的時候我也看到您接受采訪說這句話,我們當時正在吃飯,所有人都特別感慨地在點頭。


王辰:很多病是時間治好的。有時候,醫生懂得不去干預這個病反而是至佳之策。需否干預,用什么方式干預,用何種方式去干預最佳,需要醫生有很深厚的專業底蘊和人文情懷,才能做出最好的決策。醫學對此一直有所強調,古來有訓:「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這是對醫生的要求,實際上也是對護士的要求。有人說,協和醫學院的8年制何異于其它?如果將學醫過程比作一個長面包的話,8年制是加長了的面包,由此營養多了;有人說它加長還加密了,營養含量更多了;其實,8年制除了是加長加密面包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特點,它是一個全要素營養面包。對于一個優秀的學生,8年制有時間和容量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和文化的內容盡可能融入其中。如此,經過8年制教育出來的學生與其他會有所不同。我們對學生們不刻意讓他8年中一定產生出什么,比如說論文,8年里學生如果寫出了當然很好,但是我們更注重培養的是學生的科學的素養和能力。我們不做「揠苗助長」的事情,我們注重強化學生的健康成長。我強調,協和醫學院絕不是一個至善的地方,我們這里存在著很多不足,協和的特點恰恰在于能夠看到自身的不足,盡可能地追求完善。協和醫學院是一個底蘊比較深厚的、追求至善的精神比較強的、對學生的培育效果也比較可期的地方。


白巖松:老子在道德經里說「企者不立」,墊著腳尖兒的人是沒法長久站立的。其實這個8年制就是讓你牢牢的把腳踩在你的事業的土地上,也是跟老祖宗的智慧密切相連。


王辰:孟子所言,人生一樂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F在協和醫學院生源優秀,但是我們需要生源更優秀,將來堪當醫界領軍重任。另外,我們還有一個護理專業,現在大家對護理重視不夠,但我跟大家講,護理對人的健康和生命的關愛和照顧是更廣泛的、更全面的,更深入的、更細致的。因此,護理學必須凝聚一些非常優秀的人,這些學生也要深持悲憫之心,非常善良,而且有照護和獻身精神。護理是協和醫學院一直強調的專業。百年來,協和只辦了兩個本科專業:醫學,護理學——專心致志地辦好這兩個居時代前沿的專業。協和醫學院百余年前在中國創始護理高等教育,那時候都是燕京大學二年級的高材女生中選擇進入協和護校學習?,F在,依然不乏非常優秀的一批女孩、男生入校學習護理。護理也是我們特別強調的專業,也是協和醫學教育的傳統和重點之一。


白巖松:赫院長,您怎么看待這8年制以及精英教育?另外有一句話「庸醫之害甚于無醫」,您又怎么看?


赫捷:我特別同意前面幾位院校長的觀點。看起來協和醫學院的8年制好像是時間加長了,但是更重要的是加密了。以我自身的體會來說,那個年代考大學還沒有8年制,我們要想讀到博士,還需要5年的本科、3年碩士、3年博士,加起來就是11年,而協和8年當中完成了所有的過程,節省了3年,這就是加密了。學業就放松了?不是。是把11年所需要學的課程加在里面,同時加了中國最頂級學校的普通(通識)教育,這樣8年培養出來的學生就具備了頂級人才的基礎。8年制學生的培養,我認為是目前醫學院最佳培養結構。從國際國內的教學經驗來說,這也是最優選擇。至于說8年制的學生,他們成功的幾率高,在社會上發展快,這也與報考的學生水平是有關系的。報考協和8年制的學生,一般來說在各個地區都是最優秀的學生。


協和醫學院將用什么禮物送給將來的學生?

白巖松:胡教授,如果說協和有很多寶貝,百寶箱里有很多寶貝,成為一個大醫生的培養過程中,比如說病歷制、大查房、住院醫師制度,如果讓您推薦一個寶貝作為一個禮物送給將來要進協和的學生,您會選哪個寶貝送給他?


胡盛壽:協和最寶貴的東西,我覺的是協和很完整的教學體系和高質量人才產出的教育結構。我有一個非常強烈的印象,你跨進了協和醫學院這道門檻,因為它有一個很完整的教學框架體系,剛才講它的基礎教育、人文教育,尤其是相關的生命科學教育,你將來上了醫學院,這中間還充滿很多變數,你有可能當一名醫生,你有可能做一個生命科學方法的基礎研究者,比如新藥研制、生物科學研究,包括前面提到做一個公衛流行病學的專家。所以我要對報考醫學院的學生來講,你選擇協和將來可以經過系統的教育,按照你的興趣和你未來的價值取向將來還有很多選擇,而且是很好的選擇,從醫生延伸到了整個生命科學,現在都說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選擇學醫充滿了無窮的想象力和未來成長的空間。


白巖松:張院長在協和讀書的時候會知道兩個字叫做「博精」,但是在協和醫院的時候自然也會記住另外兩個字,就是「求精」,受教育的時候是博精,就業的時候是求精,這里面是什么樣的變化?是不是也是協和特別重要的寶貝?


張抒揚:「博精」是為了在醫學生的時候打下很好的基礎,有很好的國際視野。到了醫院做醫生的時候,我們是一個病人一個病人的看,一個病例一個病例的解決,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必須是一種「求精」的精神和作風,才能夠做到對每一位病人的精心、細心、用心。剛才說協和能給他們什么?來到協和醫學院上學的同學們,你們能夠得到在中國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協和三寶」,即教授、病案、圖書館。這體現了協和醫學院強大的師資力量,以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病例資源,這是在書本上、在圖書館里也找不到的東西。在每一份病案當中都體現了我們的「求精」。


白巖松:在整個現代醫學發展的過程中,抗生素不是中國人的發明,血液循環理論不是我們,包括解剖、麻醉都不是,但是接下來人們期待有一些重要的突破是,協和未來的孩子們會不會成為這其中的一個?諾貝爾獎離我們還遠嗎?


王辰:中國醫學界最需要突破的一個障礙就是自我封閉的意識和做法,這種情況在醫學教育中也有所反映。在醫學教育中,與其他學科交融度不高。人類很重要的文明進步、技術進步經常產生于一些學科的交融點、交叉點上,而且最精彩的最能影響社會的成果往往是多學科交融的結果,比如CT、分子生物學技術,比如對醫學衛生健康事業影響至深至遠的社會衛生政策,等等。于是,協和醫學院一方面加強對8年制醫學專業、護理專業的多學科教學;另一方面,為了打破醫學與多學科交融的體制機制性障礙,我們設立了「4+4」醫學教育制度。即已在大學里就讀的優秀學生,無論什么學科和專業背景,只要有志學醫,就有學醫的機會,他們可以在大學三年級以前修滿生物學、有機化學等醫預科的學分,再報考協和醫學院「4+4」試點班,考入后把他們所具有的多學科基因都注入到醫生這個群體里,產生多學科交融的碩果。協和同時在臨床醫學專業之外,推進群醫學及公共衛生教育,追求群體乃至人類健康效益的最大化。在這些點上,協和又在中國「開風氣先」。


胡盛壽:講到這個話題非常有意思,他也更能夠去詮釋獨一無二的協和醫學院到底有什么不同。剛才講大醫生,從現代醫學發展的趨勢來看,把醫學和醫學研究緊密聯系在一起,我們今天講培養的大醫生,什么叫大?用老百姓的話說培養醫生,在協和多了一個職位,培養醫生科學家,physician scientist,協和和別人不同,協和一直在跟隨現代醫學教育和現代醫學發展的趨勢,過去組胚、解剖、生理,但現在的醫學不一樣的,因為融入到現在的公共衛生,剛才王院長反復強調全生命期、大衛生、大健康的概念。從臨床醫療的角度來講,治療的手段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現在用的藥是靶向藥,后面還涉及到基因學,很多尖端前沿技術都融入其中。剛才講協和最大的「寶」是教育體系、教學結構。一個完整的教學結構給學醫的孩子們傳遞出來的信息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未來也許會成為一個好的醫生,更多的會成為醫生科學家、公衛的科學家、生物科學家,這是協和醫學院獨特的地方。


協和醫學院為什么難以復制?

白巖松:有網友提問,如何知道哪個臨床專業更適合自己?胡院長您會怎么回答?


胡盛壽:首先學醫是邁進第一道門檻,在學醫的過程當中,興趣和愛好,一個是你有機緣巧合,比如碰到很多事件打動了你內心,內因、外因起作用,這是一條途徑。但更多是學習過程當中,從你的求知欲觸發,學習過程當中產生一些興趣??傮w上,在學醫的過程中培養自己,將來選擇最有興趣的專業,才是最合適的。


白巖松:接下來幾個問題問王辰院士,協和醫學院為什么招生名額少?


王辰:因為我們首先講求的是對學生培養的嚴格性和質量。為此,要在他身上凝聚最好的資源。醫學教育對資源的要求很高,培養一個優秀醫生是黃金、白金的代價。從最開始學習人體基本的構造,比如學習解剖學就要求很難的教學條件,還有其他一系列嚴格的訓練條件、嚴格的實習條件,對每個學生都要手把手地傳授。要想把醫學生教得出來,沒有充分的資源提供,沒有良好的條件支撐,沒有把得嚴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沒有高水準的師資,是不可能的。所以,為了求得真正最好素養的醫學人才產生,我們一定要集中資源在這些學生身上。這些學生一旦進了協和醫學院以后,以他的天份,自己的努力加上較為優越的環境和條件,高水準的老師,學生成才的機會比較高,將來有所作為的可能性比較大。

中國醫學界是需要領軍人才的。國家給協和八年制的定位就是培養中國醫界的領軍人才乃至人物。這批人的素養要高,見識和志向要廣、要遠。今天,與其說是為協和醫學院招生呼吁,其實我們這些人都有個共同的想法,這是為醫學界呼吁,為各家醫學院校呼吁優秀的孩子來學醫。我們不是只著眼于協和醫學院,協和醫學院只是中國醫學界的一個代表,今天是為中國醫學界所有的醫學院校,尤其是優秀的醫學院校、負責任的醫學院校呼喚有真志向、真品德、真才華的考生,選擇醫學這個非常值得去學習的學業、未來去從事的職業。


白巖松:協和醫學院這么好,能否在全國各地興辦協和醫學院?


王辰:我們希望在絕不影響質量的前提下,擴大我們的資源量。比如我們在國家京津冀一體化戰略下,正在建設協和醫學院天津基地,那是很大的一塊地方,我們能夠有充分的資源投入,不論是國家還是天津市都給予充分的關注和投入,我們期望能夠有高品質的、真正代表國家和世界水平的醫學體系包括醫學教育體系在那里產生。協和需要謹守的是,保證質量。


白巖松:還有一個網友問,為什么協和醫學院的模式很難復制到眾多的醫學院當中?


赫捷:首先協和醫學院的歷史傳承不太容易復制;第二是她的師資,眾多院士和大家,是任何一個醫學院都難以復制的;第三是結構、基礎特別扎實。這幾條,我認為是比較難復制的。


王辰:每家醫學院都有自己的特點,協和也很難復制。協和醫學院追求的是自己的特質,其核心就是文化。文化是一個學校、一個醫院、一個醫生、一個護士骨子里最深層的東西。協和有這樣的文化,能夠讓學生浸染于這種文化,能夠讓這種價值觀和文化注入協和學子心中身上。


你會不會在協和醫學院成長為一個「君子」?

白巖松:王辰院士,在寄語孩子們之前,還得讓您回答一個問題。我們一直談希望優秀人才來學醫,仿佛讓他們學醫都是為了別人,為了治病,為了社會的進步,為了健康等等。最后一個問題回到他自己。在協和醫學院得到的教育,是不是有助于他成為一個更加完善的,如同西方國家所說「只有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君子』,才可能成為最后嚴格意義上的好醫生。」他會不會在協和醫學院成長為一個「君子」?


王辰:非常好的問題。協和醫學院將幫助學生們踏上醫者正道。真正的醫者一定是遵從內心所愿,身懷悲憫之心,對錢財不那么在意,對名祿不那么追求。他尊重眾生、等視眾生,從最高層面的社會人物,到最基層的社會勞苦大眾,他的內心對健康和生命的尊重是一樣的。這不但是協和的精神執守,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主流的醫界精神執守。誰想學醫的話,一定是發自內心的,一定是準備好面對學醫路上艱難困苦的、辛苦勞頓的,還要流汗流血流淚付出的,所以我并不想把學醫說得多么「陽光燦爛」,我只想告訴大家,學醫確實有用——有助于幫救他人,同時成就自己。相信協和醫學院和眾多優秀醫學院,能夠幫助大家走上優秀醫者之路。協和身上擔負著更多的責任,會格外努力。


白巖松:最后,想請每位專家給我們未來的孩子,給將來會坐在我們后面這些空椅子上的孩子,一人一段寄語。


赫捷:我只想說簡單一句話,為了人類的健康,歡迎你們來!也希望你們來!


胡盛壽:我特別想鼓勵更多的孩子來學醫,在一個高度文明發達的社會,醫生這個職業應該是最受尊重和最應該得到尊嚴的職業,因為他服務的是生命,服務的是人一生生老病死當中最需要幫助時的一個職業,所以他理應受到社會的尊重。醫生也因此具有自己獨立的尊嚴,所以我推薦學生來學醫。21世紀以及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生命科學將是主導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關鍵學科,學醫意味著你在生命科學領域知識海洋里有各種發展的空間,包括發明創造,可以充滿無限想象。歡迎你們加入到生命科學的行業里面來!


張抒揚:對于每個人而言,生命都只有一次。沒有任何一個職業像學醫、從醫這樣,不但使自己健康、家人健康,且和眾多人的身體健康與家庭幸福相關聯,它是備受尊敬的職業。我在這里想引用總書記的指示,協和人要在我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中作出新的貢獻,一定要弘揚協和的優良傳統,勇于探索創新,持續攻堅克難,注重人才培養。為了醫學進步,為了人民健康,我們需要更多的優秀人才選擇學醫。我想說,不忘初心、終生無悔,優秀的同學們,協和歡迎你!這里是你從醫事業的開始,也是事業的最高起點。


王辰:醫學可愛,醫者可敬。協和醫學院著力幫助大家成為一個可愛、可敬的醫者。我們今天禮堂里身后的這些椅子,安安靜靜在這兒100年了。100年來,這些椅子上坐過無數協和學子、醫者,如后來成為我國醫學界宗師級醫生的協和學子們:內科的鐘惠瀾,外科的黃家駟、吳階平,婦產科的林巧稚,兒科的諸福棠,等等,都畢業于這里。這里不斷有新的醫者、醫帥乃至醫圣產生。我們希望大家將來也會坐在這個椅子上,開啟新的人生事業征程。這里,對大家「虛席以待」!


白巖松:我一直認為醫生是一個介于普通人和佛之間的這樣一種職業,佛教說「慈悲喜舍」,其中這個「舍」指的是教師,最大的舍是把你的知識給別人,而「悲」指的是巨大的悲憫,就是指的醫生或者說是大夫。在協和醫學院,把「悲」和「舍」都能完整的結合在一起,更何況有慈,跟愛有關。所以來協和吧,打造你內心的那尊佛。

我特別想最后結束的時候也用這個禮堂去結束。這個禮堂落成于101年前,因為學校和醫院都在去年舉辦了落成和建院100周年隆重慶典。今年就是101年,我特別喜歡101這個數字,因為100代表的是厚重,代表的是歷史,代表的是傳承,代表的是一系列星光燦爛的協和的那些大師們,這個「1」代表的是一個新的起跑線,是一個新的100年的第一年。同時最后,我特別希望這個「1」代表的它就是你,就是后面一定有一個座位在等待著你來坐。歡迎你,期待你。


文字來源:根據現場活動視頻整理

編輯:戴申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