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老的院落,不動聲色地矗立在王府井的繁華市井之中,綠色的琉璃瓦反射著北方的陽光,清雅端莊,氣度安詳。一塊寫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碑石,低調地透露著歲月的厚重,讓往來駐足之人,忍不住要去探究深蘊其中的榮耀與輝煌,必有的不凡故事。這鐫刻在歷史上的所在,就是協和醫學院。
西醫東漸,云程發軔
二十世紀初,科學主義的歷史浪潮,從多個維度向全世界徐徐展開。1914年,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乘著北美醫學教育改革的浪潮,決定按照當時的最高標準,在遙遠的中國修建一所世界一流的醫學院,1917年動工,1921年落成,命名為協和醫學院。這所當時被公認比肩于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東方頂級醫學學府,成為中國現代科學醫學的肇始,從此拉開了一個百年醫學與衛生傳奇的序幕。
為國擔當,普濟眾生
來自世界各地的科學界精英們,在這里找到醫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研究與治學的沃土。致力于組織學和人類學研究的步達生,曾在這里確定一個獨特的進化人種——“北京人”。傳授“一盎司的預防勝過一磅的治療”之醫學思想的蘭安生,曾在這里開啟中國最早的公共衛生教育和實踐,劃下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的起跑線。在這里,林可勝推動了現代生理學的發展;吳憲創辦了中國的生物化學學科,和劉思職共同致力于蛋白質變性學說研究,為中國近現代生物化學事業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奠基和開拓的工作;任職于藥學系的陳克恢,曾在這里分離出單體麻黃素并揭示其藥理效應,成為國際植物藥學研究的經典范例。
一位位科學大家如燦爛星辰,展現出協和在醫學和生命科學史上的世界級成就,也奠定了協和作為中國生命科學之開創者的歷史地位。
潛精研思,碩果盈庭
在協和百年的故事中,經歷了三次停辦、三次復校、多次更名。1956年中國醫學科學院成立,1957年與協和醫學院實行院校合一的管理體制。從此,校為院之肇始,院為校之依托,院校合力承擔起當代醫學教育與研究的重任,以科學護佑國人生命,保障人類健康。協和的醫學先鋒們,深入疾病高發區域,查根溯源,大舉消除長期困擾中國百姓的多種流行疾病,讓人民戰勝恐懼,免于病患。領受于世界先進科學文化,生根在中國土壤里的協和醫學院,向全世界展現著它不忘初心、不負眾望的卓越使命。
初心如磐 賡續華章
21世紀的時代浪潮,給中國帶來百年未有的發展機遇。而在中國崛起的新征程上,協和人將繼續抓牢每一個重要契機,揚帆啟航。
2016年, 習近平總書記在醫科院建院60周年之際,明確提出“努力把中國醫學科學院建設成為我國醫學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基地”。協和人秉承國家意志,深謀遠劃,確立了“承啟文化,健全體系,創立機制,拓展資源”的工作方略和因應于國家發展進程的“三步走”發展目標,努力不懈,不負國家的囑托與信任。
百年協和,仍求少年本色。學生優秀,教師杰出,為中國醫學教育探求先進方向,為人民衛生事業培育棟梁之才。
為醫為國為民謀人道福祉,集賢集智集識求科學正途。站在時代先鋒陣列中的協和,當仁不讓,揚帆踏上新的航程。堅守國家使命,堅持創新驅動,充分發揮學部的戰略咨詢智庫作用,以高端智慧謀劃醫學未來,擘畫國家醫學創新體系及核心基地建設藍圖。
百年歲月,如歌如訴,從20世紀初亟待自強圖存的中國,跨越到21世紀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新時代,協和人始終佇立在歷史潮頭。百年來,協和人從未懈怠過對人類健康的堅守,護佑著心中的那團科學圣火:“尊科學濟人道,寓高貴于樸實,以天下為己任,助眾生求福祉。”
百年間,一代代協和人,用自己一生的努力,為世人繪就了治學修身和行醫濟世的圓滿境界。
《尊科學濟人道》
致敬北京協和醫學院落成100周年
中國醫學科學院建院65周年
歡迎收看
來源:鳳凰衛視
編輯:胡葵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