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3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顧東風和魯向鋒團隊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在線發表題為“A polygenic risk score improves risk stratific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 large-scale prospective Chinese cohort study”的研究論文。本研究建立了我國首個冠心病多基因風險評分模型,并系統評價了其在冠心病精準預防中的應用價值。該評分模型可提升冠心病發病風險預測和臨床風險分層能力,有助于冠心病的早期預測預警和指導精準防治。
冠心病是全球和我國居民的最主要死因之一,受個體遺傳、代謝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響。近十年來,基因組學研究發現大量心血管疾病相關易感基因,然而這些遺傳信息預測個體發病風險進而指導臨床實踐的價值尚未闡明。
本研究整合了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26萬東亞人群冠心病基因組數據,鑒定了影響中國和東亞人群冠心病及主要危險因素的540個遺傳變異和作用強度,構建了適合我國和其他東亞人群的冠心病多基因風險評分系統,并在我國前瞻性隨訪20年的4萬多人群隊列中評價和驗證了其對冠心病的預測價值。研究發現,該冠心病多基因風險評分系統能夠有效預測冠心病發病風險,描繪個體隨年齡增長的發病軌跡(圖1)。高遺傳風險者(評分最高的20%)發生冠心病的風險是低遺傳風險者(評分最低的20%)的近3倍,兩組人群冠心病終生發病風險(到80歲時)分別達15.9%和5.8%。如果高遺傳風險者同時伴有冠心病家族史,那么冠心病終生發病風險將高達27.7%。
圖1. 不同多基因風險評分個體的冠心病發病風險軌跡
本研究進一步結合現行的《中國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與管理指南》評價了多基因風險評分的應用價值(圖2)。發現了多基因風險評分可以顯著改善傳統臨床風險的再分層能力,尤其是對于傳統中、高臨床風險患者臨床決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現行指南對中等傳統臨床風險患者缺乏明確的干預建議,但如果合并高遺傳風險,則證據建議啟動生活方式和藥物干預。而高臨床風險個體同時伴有高遺傳風險,則亟需強化生活方式和藥物治療等干預。為了便于指導防治實踐,本研究還制定了不同性別和年齡組人群的可視化風險評估量表圖(圖3)。
圖2. 多基因風險和臨床風險聯合評估指導心血管疾病防治決策
冠心病10年風險 冠心病終生風險
圖3.不同性別和年齡組人群的可視化的風險評估量表圖
(左圖:10年風險,右圖:終生風險(到80歲))
相比于傳統的臨床危險因素,該評分系統的優勢在于可在生命早期、傳統危險因素尚未出現之前進行風險評估,并且終生不變。該研究解碼基因組遺傳信息建立我國居民冠心病高危人群早期篩查的實用性評估工具,并提出不同遺傳和臨床風險人群的心血管健康管理路徑和方案,《歐洲心臟雜志》同期對該評分工具在預防和臨床實踐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重點述評:該研究首次在中國人群中評價了遺傳風險評分在冠心病一級預防中的應用價值。本研究顯示全面整合冠心病相關危險因素的遺傳信息可以改善冠心病的預測能力。研究彰顯了冠心病遺傳風險評分在臨床中風險及遺傳高風險人群的再分層能力。對于其他危險因素尚未出現的年輕人來講,遺傳風險評分是心血管風險分層的最佳工具。
基于本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進一步研發了心血管疾病遺傳風險檢測芯片,實現了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目前正在推廣應用于冠心病早期發病風險預測、高危人群篩查和健康管理。這對提升我國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管理能力、提升精準防治水平、降低我國冠心病疾病負擔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得到了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2021-I2M-1-010,2019-I2M-2-003,2017-I2M-1-004)的資助。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顧東風院士、魯向鋒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論文鏈接:
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dvance-article/doi/10.1093/eurheartj/ehac093/6534984